标签:
散曲、杂谈 |
习惯了宋词的平仄分明和字数固定,初学元曲者,看到曲牌上除了有平声仄声,还有上声、去声,又同一个曲牌而字数却有多有少,彼此出入很大,往往感到困惑。关于曲牌中除有平、仄声又有上、去声的问题,在我前两天的文章中已有说明。本文仅就散曲的衬字举例分析,因为这是散曲与词在体式上的最大区别,也是最令人困惑的原因。
关于曲牌的衬字,每句可加衬字多少,无明确规定,通常小令衬字少,套曲衬字多,剧曲则更多,由衬一字到衬二三十字的都有,但以三四字最常见,均不拘平仄。
加衬字有三种情况:(一)加于句首,(二)加于句中,(三)加于句末(一般情况下,衬字是不能加于句末的,只在特定情况下才加于句末)。句首的衬字可虚可实;句中的衬字原则上只能用虚词,句末的衬字称为语法上的衬字,没有词汇意义。
(一)句首加衬字
以谷子敬的《醋葫芦》为例
未加衬字前为:
锦绣文,
加衬字后变为:
诗吟出锦绣文,
(二)句中加衬字
以张浩洋的《山坡羊》为例
未加衬字前为:
人生于世,
加衬字后变为:
人生于世,
(三)句末加衬字
以 邓玉宾的《叨叨令》为例
未加衬字前为:
皮囊包裹千重气, ┼ ━ ┼┃━ ━ 去(韵)
加衬字后变为:
一个空皮囊包裹着千重气, ┼ ━ ┼┃━ ━ 去(韵)
句末加的衬字除了上例中的“也么哥”,还有“也么天”、“也摩挲”、“也波”等等,它们虽无词汇意义,却使语气别饶风趣。
本文用了“一得客”老师列举的实例,再次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