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2022-04-23 09:37)
标签:

杂谈

分类: 我的记录
朝看云朵挂满天,
暮见彩霞落西边。
若将云比凡间事,
云卷云舒即是仙。

(2022-04-23 09:33)
标签:

杂谈

分类: 人文历史
转:

对于争生存、争面包忙得不得了的现代人,于人生战场上休息下来,想换一换空气,松一松肩膀的时候,拿一册《四季随笔》来读读,也可以抵得过六月天的一盒冰淇淋,十二月的一杯热老酒的功用。
——郁达夫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是一个倡导绿色环保的节日。
乔治·吉辛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后期最出色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之一,其小品文《四季随笔》抒写对大自然恬静生活的向往,其坦然真切、发自肺腑的人生独白,洋溢着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哲思。
“我非常喜爱的一种小植物是刺芒柄花。当热辣辣的太阳照射着它们的时候,它们散发出一种让我愉快的香气。我知道这种特别的快感的来源。刺芒柄花有时生长在海边沙地上。在我的童年时代,我经常躺在海边赤裸裸的天空下,这种粉色的花朵触摸着我的脸颊,不知不觉中,我吸入了它们的香气。现在,我只不过闻见了它,那些童年的时光就回来了。我仿佛看到坎伯兰的海滩,一直延伸到圣比岬角;在海平线上,若隐若现着马恩岛;在内地,是起伏的山峦,守护着不为我所知的奇迹。啊,那日子多么遥远了啊!”

(2022-04-19 10:54)
标签:

杂谈

分类: 人文历史
转:
最美人间四月天,风和日丽喜团圆。时隔百日,我们终于相聚在这美好校园,心情无比欢欣激动。
今天的返校复学,意义重大。这是深圳遭遇的最严峻的一次疫情考验,面临的曲折复杂、挑战压力、困难阻碍都是史无前例,都被深圳以最快速度、最有效措施、最智慧方法成功解决,书写了深圳2000万人团结一致、齐心战疫的恢宏史诗。包括全面复学在内,也是各界共同努力、全力以赴才迎来平安开学。那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我们在感恩之际,更应该学会事不避难、功不唐捐,这样才能赢得主动和胜利。
事不避难,是坦然面对。有人说,深圳这次疫情有点冤枉,但深圳没有选择“躺平”,更没有推卸责任。一切困难都是考验,深圳经受住考验,锻炼了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增强了信心和底气。困难使我们变得心性坚韧、意志强大,磨炼能力,提高本领。像江梦南一样,先天失聪,却依靠读唇语,从小学读到大学,还养成乐观坚强的品质。
事不避难,是积极而为。蜀地有两个和尚,一富一贫。穷和尚对富和尚说要去遥远的南海。富和尚觉得他不可能做到。几年后,穷和尚从南海回来,富和尚惊诧不已。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不
(2022-04-18 15:18)
标签:

杂谈

分类: 人文历史
转:
亚里士多德说过:“人生的目的就是获得幸福。
什么是幸福?成为有钱人、出人头地,还是找到理想的结婚对象,有和谐美满的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是这些答案又有一些共性。
运动、学习、早起等看得见的习惯,之所以很难养成,是因为它们被看不见的隐性习惯所主导。把有利于身心的行为变成习惯,靠的不是意志力和自控力,而是科学的方法。找到自己能够被激励的“点”,就能带动一个习惯的养成。
伟大的成果不是靠暂时的行动得来的,而是从习惯中产生。

一个人不管有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去做人、做事,那么他最终的结局肯定是失败。做人做事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很多人之所以一辈子都碌碌无为,那是因为他活了一辈子都没有弄明白该怎样去做人做事。
每一个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都渴望着成功,而且很多有志之士为了心中的梦想,付出了很多,然而得到的却很少,这个问题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你不能说他们不够努力,不够勤劳,可为什么偏偏落得个一事无成的结局呢?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思考。
从表面
(2022-04-17 15:05)
标签:

杂谈

分类: 人文历史
转:
人们是为着美而生活在真理和自由之中,谁能更虚怀若谷地拥抱世界,谁更深切地热爱世界,谁就是最优秀的;谁是最自由的,谁也就是最优秀的,在他们身上,才会有最大的美。 
—— 高尔基

童年时,觉得长大了就可以得到自由。念书时,觉得毕业了就可以得到金钱。工作时,觉得退休了就可以得到时间。当得到了自由、金钱、时间,却发现,遗失了单纯的快乐、无虑的青春、充实的生活。成长,未必让你得到想得到的,却总会让你失去不想失去的。任何一种拥有,背后都含着隐隐的疼痛。
——苏芩

对办法无止境的优化和寻觅,容易让人陷入一种唯工具论; 但是,没有任何东西,比一颗坚决的心更接近成就了。

不忘初心,把对党忠诚作为第一要求;始终勠力同心,把干事创业作为第一追求;始终顺应民心,把为民服务作为第一职责;始终秉持公心,把依法行政作为第一准则;始终恪守本心,把清正廉洁作为第一操守。将大家对我的信任化为前行的动力,与全市人民荣辱与共、风雨同舟,握紧发展的“接力棒”,走好脚下的“长征路”,只争
(2022-04-16 09:28)
标签:

杂谈

分类: 人文历史
转:
职场“熏陶”,渐渐对职场和兴趣、工作习惯与个人成长,有一个框架性的认识。
刚进入职场,总认为工作会让人陷入枯燥、机械、日复一日的循环,直到把人异化成流水线上的螺丝钉。
其实,工作会培养一个人的责任心和信念感。
从一个学生变身职场人,意味着你不再有放任自己的机会,必须朝着一个目标往前冲,克服所有与生俱来的懒惰、娇气和畏惧。
职场和升学考试一样,都要有一个目标,只是职场的目标,更加趋于理性和功利性。
工作赋能职场新人的第一课,往往是制定目标。工作中的任何项目启动前,都需要一个计划,它是最终达成的量化指标,也是一切行动的基础动机,指导我们在每一步都不要走偏或绕远,必须精准高效地直击目标。
职场对个人成长最大,也是最快速的助益,是培养一个人的心力。
职场是不是都很暗,有一定的道理,毕竟它是一个竞争体系,也为绩效、收入和晋升铺排最大限度的内部赛马。
就像《甄嬛传》里一同入宫的秀女们,初登场都是小主,但最终有人活成了人生赢家,有人跑偏颓丧,有人半途折戟,也有人始终原地踏步,当中唯有坚韧和耐性恒久
(2022-04-15 16:34)
标签:

杂谈

分类: 我的记录
冷风料峭袭山遍,
径幽呜咽,
逆向河岸,
寂静无声显波澜。

草长莺飞只等闲,
春去夏暖,
荷花绚烂,
诗成流水越天堑。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教学
转摘:
从学生的主导需要入手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当个人和群体因缺乏某种刺激时会呈现一种不平衡状态,对这种不平衡状态以及要求达到新的平衡的体验表现为需要。
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目的产生于需要,活动的动机也产生于需要。活动动机是需要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
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入手,想方设法阐明所学知识与他们未来的生活、未来的发展的利益关系。
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对社会和对自己的意义而产生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以推动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02
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认识兴趣
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认识兴趣,是经常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
人们的求知欲望和认识兴趣,除产生于认识需要外。还产生于人的好奇心、好胜心。
因此,教学过程,教师必须创造条件,如设疑、质疑,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生想知而未知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活动、动脑、动口、动手,在学有所得中体会到学习
(2022-04-13 16:25)
标签:

教育

杂谈

分类: 教育教学
转:
古人云“行百里者半九十”,高三复习备考进入最重要的冲刺阶段。距离高考越近,越是复习的艰难阶段,学生的心理、情绪变动越大,而且情况越复杂。不要轻言放弃,不负韶华,无悔高考!大家要注重培养心理、意志品质和抗挫折能力,实现知识能量与心理能量的最佳释放。这需要大家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复习心态。建议做到“五心”、“四看”、“三态”。
一、五心
(1)信心: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唯有自信才会让我们步伐坚定,动力无穷,无坚不摧。
(2)耐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复习路上无论知识有多难,无论成绩怎样起伏,无论进步怎样的慢,大家一定要有耐心,切忌急躁。路总要一步步的走,饭总要一口口的吃。
(3)恒心: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只要持之以恒,定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4)决心: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定下目标,无论前方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只顾风雨兼程。
(5)专心: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夜。只要心无旁骛,专心致志,一定能够高效学习,事倍功半。

二、四看
(1)看教材
(2022-04-12 08:39)
标签:

杂谈

教育

分类: 教育教学
转:
对孩子的亲和力
本来我想说“对孩子的爱”,但又想,所谓“爱”是内在的精神状态,看不见摸不着,而亲和力是外在的表现。
有人一见到孩子,心一下便柔软起来,看孩子的眼神情不自禁就变柔和,言谈举止都让孩子觉得亲切、有趣、好玩,孩子就忍不住愿意听他说话,和他一起玩耍,这就是对孩子的亲和力。
我觉得我就是这样的人。当校长时,有老师说:“您在孩子们面前放得开,完全不顾自己的面子。”说的就是我一见孩子,便忘记了自己是校长,甚至忘记自己是老师,“不顾尊严(面子)”地和他们一起欢笑、感动、兴奋、嬉戏,乃至摸爬滚打。所以,孩子很喜欢我。
有的老师连笑都不会,整天很严肃,学生见了就紧张,怎么能当好老师?
细腻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做教师,一定要特别细腻,学生的一笑一颦,都能在教师的心里激起涟漪。
这样的教师,内心世界又特别丰富,装着所有孩子的喜怒哀乐,也装着教育所需要的“生活”“社会”和“世界”。
这样的教师,有着本能的、充满跳跃性的联想力,他能够由一个孩子的今天想到他的未来。
苏霍姆林斯基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