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个人资料
玄元鉴
玄元鉴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3,184
  • 关注人气:3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2015-09-29 15:32)
标签:

情感

追鱼

小人书

民间故事

故事

分类: 谈禅论道
小时候还不知道有《聊斋》,第一次读到一本书,里面讲一个书生与真假牡丹的故事,真有凡人开天眼的惊奇:可能是因为当时处于感情萌动时期,美人鱼爱上贫困失意的书生,而那个故事太凄美,以至于多少年过去了,始终没有忘记。
当时是从同学手里借来的一本老版的小人书,和许多后来长大一些借来的小说一样,没有封面,当然也不知道书名。
我一直想知道这本小人书叫什么,好从别的地方借来再看一遍,或许希望看几遍。但,我始终不知道这本书的叫什么,直到前几年,突然灵机一动,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了万能的网络搜索,于是,用故事提示,关键词查询等各种手段在网上查询,先后找了真假牡丹、真假包公破案、鱼美人与书生、鲤鱼精与读书郎之类的提示,找出一系列故事筛选后,终于得知,这本小人书的名字叫《追鱼》,五十年代就被拍成越剧,主演是王文娟,徐玉兰,小人书是辽宁美术出版社早在五十年代就出版,后来又有重印版,到近些年又有很多影视公司包括港台翻拍了这部戏,大约是结合了所谓现代元素,将一部干净的爱情戏,拍成一部庸俗版古装戏。
我仍然钟情于当初的记忆,甚至于认为任何对旧版小人书故事的改动,都是泼脏水一般的亵渎,我不忍看到篡改后的版本仍然叫《追鱼》这个名字,以真假牡丹的名义。
我想知道这则凄婉但不悲惨的故事究竟出自哪里。
又一次求助于万能的网络,但其实网络的很多信息并不一定是出自专业考证,有的说是出自包公案,因为其中涉及真假包公断真假牡丹的案子,这真是一场意想不到的热闹,但是仔细一想,其实这不正是现实中一切吗。
商品货物有假,秤与尺子不一样有假吗,嫌疑犯有假,公检法与城管不一样也有假吗。
但是好像这个故事不全出自包公案,有人说是根据民间故事,但民间故事就不那么好考证了,但这一手法也是懒惰文人惯用的手段,如果不能或不愿进一步考评就说这是一则民间故事,这一民间故事流传在哪一带,是以什么形式流传等等并没有交代。
其中有一种说法显得公允一些,越剧追鱼的原型《鱼篮记》的故事,是源于明代传奇故事,以下是在网上中搜索到的内容:
“《明代传奇作品。全称《观世音鱼篮记》,明文林阁刊本,全剧32出作者不详。祁彪佳《远山堂曲品》“杂调”收有《牡丹记》,题郑国轩撰。祁彪佳评述其内容:“金牡丹为鱼妖所混,几不可辨,此境地之最恶者。”可见它的故事与《鱼篮记》相近。
简介一
《鱼篮记》写金宠张琼往武当山拈香求子。玄天上帝念金宠贪赃枉法,故降一女;张琼为官清正,赐予一子。由于金、张二人曾指腹为婚,张琼之子张真成年后去金家投亲,金宠以不招白衣女婿为名,留他在家中攻读,以期求取功名。有东海金线鲤鱼精变幻金宠女儿牡丹模样,劝诱张真同谐连理。并约定在金宠寿诞之日,牡丹递杯之时,让张真作轻薄举动,拉她的手。张真依言而行,结果激恼了金宠夫妇,被赶出金家。鲤鱼精施妖术,使牡丹患重病,金宠夫妇为给女儿消灾,差人追回张真冲喜,张真偕假牡丹共返金家。家人分辨不清真假牡丹,遂请包公除妖。鲤鱼精终为南海观音收伏。张真赶考荣归,与金牡丹成亲。

明代传说中的包公已被神化。《鱼篮记》中的包公借助于神灵的力量战胜邪恶,带有浓厚的民间传说神话色彩,也有封建迷信的特点,但主旨在于宣扬“积善之人加官进显,作恶之人中途遭宪”,即有抑恶扬善之意,更宣扬了因果报应的真理。

简介二

传奇故事。明代佚名氏编,亦称《鲤鱼精》、《观音鱼篮》、《观音鱼篮记》。故事是写鲤鱼精不甘水底寂寞的生活,化成美女,顶替金牡丹与书生张真结婚,而真的金牡丹却独守空房。为此,金牡丹家人便向开封府尹包公告状,包公将此案转给城隍爷处理。城隍爷识破真伪,乃请玉帝派天兵捉拿鲤鱼精。鲤鱼精在危难之际念观音名号,得到观音谅解,收为门徒,遁入空门,成为鱼篮观音。 

现代作品改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安娥将此剧改编为湘剧追鱼,删去因果报应的内容,把鲤鱼精塑造为一个为了追求美好爱情而甘愿舍弃天堂生活、忍受人间痛苦的多情女子的形象,使她和嫌贫爱富的金牡丹形成强烈的对比,并将原有的“衣锦还乡、生旦团圆”的俗套改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尾。此剧后被很多剧种移植上演,又名《碧波潭》、《碧波仙子》等。越剧《追鱼》已摄制成影片。

以下另一则大致相同的内容也印证了这段故事的来源:                 
                    “ 越剧《追鱼》是一部带有喜剧色彩的大型神话剧。 它改编自明代剧本《鱼篮记》,全称《观世音鱼篮记》,作者不详。《鱼篮记》讲述的是秀才张珍与金牡丹、东海鲤鱼精之间的爱恨纠葛;而在《龙图公案小说》之卷六《金鲤》中,则记载了扬州刘真与碧波潭金鲤、宰相府金线小姐发生的一段离奇的故事。《曲海总目提要》、《曲录》、《明代传奇全目》著录。祁彪佳《远山堂曲品》“杂调”收有《牡丹记》,题郑国轩撰。祁彪佳评述其内容:“金牡丹为鱼妖所混,几不可辨,此境地之最恶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安娥将此剧改编为《追鱼》。此剧后被很多剧种移植上演,又名《碧波潭》、《碧波仙子》等。越剧《追鱼》已摄制成影片 
总而言之,历朝历代以来,智慧的古代中国人民不断对《鱼篮记》进行改编、汇演。但是,从《鱼篮记》到《追鱼》,从越剧到各大剧种流派,不管怎样改进,这一段美丽的传奇所散发出的魅力永远不会消减。相反,历经各家的融合,历经岁月的沉淀,《追鱼》这一戏曲得以升华、流传,在中国戏曲舞台上盛演不衰。 ” 
总算大致有了一个来龙去脉。但对于我来说,还是那个旧版的小人书的内容更亲切,更感人,更令人难以忘怀。   

阅读    收藏 
标签:

娱乐

执笔法

握笔法

五指

执笔方法

分类: 转载博文

专家:明代以前人们多用二指或三指法写毛笔字

2015年02月10日 14:18    作者:冯嘉安 彭莉羚    来源:南方都市报    [纠错]

原标题:五指法”或是最不合理的执笔法

  专家称,明代以前人们多用二指或三指法写毛笔字,书写时更灵活

W020150210515820515939.jpg

  当下人们用硬笔写字的机会都少了,更别说用毛笔,而少部分会用毛笔的人很多依靠“童子功”,即小时候被大人要求用毛笔描红临摹写字。说起写毛笔,很多人都知道,其执笔“五指法”与硬笔不同。可最近,有人研究发现,原来连书圣王羲之的执笔方法,也不是“五指法”,我们从小就学错了吗?

  说法1

  五指执笔法并非王羲之所传

  现代普遍流行的“五指执笔法”,并非历代传承有序的执笔方法,而是历史短暂的“新生事物”。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五指执笔法是王羲之一脉所传的正宗执笔法,而事实并非这样,这或许是最不灵活的执笔方法。

  真相

  单钩式的执笔方法书写更灵活

  “现代普遍流行的五指执笔法,并非历代传承有序的执笔方法,直到民国以后,现代式的五指执笔法逐渐成为主流性的执笔方法。”提出这种观点的是南京博物院古代艺术研究所原所长庄天明。

  日前在南京博物院艺术馆举行的“执笔的流变———历代执笔图像汇展”暨《执笔的流变———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图书首发仪式上,庄天明指出:“过去大家认为五指执笔法是王羲之一脉所传的正宗执笔法,而该时期执笔图像显示的却是二指与三指单钩式的执笔方法。从1997年开始我研究执笔,自己也渐渐从五指执笔法过渡成三指、二指执笔。我认为五指执笔法或许是最为不合理的执笔法,因为四五指不够灵敏,手腕也不太灵活。大家认为最好的方法,其实是一个不好的方法。这可能就是这个研究最有意义的地方。”

  王羲之的书法粗细转换自如,好像连毛笔上的一丝一毫都可以控制住。庄天明认为,“现代的书法多为较粗的字体,应当也与执笔法有关。人手指的灵敏度在螺纹中心,二指法,握笔的时候毛笔更容易转动,更灵活。”

  说法2

  桌子的使用改变了中国人的执笔法

  不过,对于五指执笔法的普及时间和产生原因,书法研究者任天涯则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并以古代绘画作为引证。任天涯认为,古人用单钩执笔法,主要是因为那时没有桌子。“北齐《校书图》、唐代的敦煌《禹受洛书传说图》都可以看到,里面的执笔几乎一样,这种拿笔方法就是所谓的‘单钩’,一个指头勾着。为什么那时候的人要用这种执笔法,因为那时没有桌子,所以纸张通常和水平面是呈45°角,用单勾握笔法很容易将笔管与纸面做到相对垂直,这样笔尖会始终在笔画中间,也就是说容易保持中锋。”

  真相

  桌椅普及后,明代开始使用五指握笔法

  任天涯表示:“五代以前中国虽然还没引进桌子,但是几案是有了。几案很矮,因为当时的人是跪坐的,所以还有种写字的情况是,纸张铺在小几上,写字的跪坐在几前执笔,由于几案矮小,肘部和手臂没有可以支撑的地方,也就自然地做到了悬肘,跟现在比的话大致相当于我们站在桌前拿笔写字,也是自然悬肘。所以也能自然地用单钩法执笔,并且还能保持中锋。但是到唐朝的时候,其实执笔已经有点变化了,比如欧阳询就说‘虚拳直腕,指齐掌空’云云,这就已经和单钩不太一样了。”

  邱振中教授在《中国书法:7个问题》中提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笔法到了宋代就为之一变?”其实就是桌子的引入。自此之后,写字可以以肘部为支点,以腕部为活动中心,并且用五个指头的不同动作所谓:擫、押、钩、格、抵来精确的控制毛笔的运动。

  相对来说,纸张铺在桌上,悬肘已经有些别扭了,而单钩握笔法已经有些容易造成偏锋了,所以逐渐的还是五指握笔法占据了主流。虽然五指握笔法和桌子搭配是最好的,但是有些书家还就不用,比如苏东坡就用类似握铅笔的三指握笔法,号称“握笔无定法”。

  宋代传统的三指握笔方法其实还是主流,一直要到什么时候“五指握笔法”成了主流了呢?任天涯表示:“直到南宋,人物绘画里的人物还是以三指握笔法为主流,所以可以认为桌子自五代而两宋,对人们的握笔的影响是渐进的不是一蹴而就,但座椅器具改变了,握笔姿势不变,难免对笔法会产生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到了宋代开始行草书的笔法由绞转而改变为提按,可以说行书在宋代产生新面貌这事,和器具的改变是很有关系的。而到了明代开始,则人物绘画中的握笔法一变而为五指法。几乎是所有的人物画中的握笔法都变为五指法,这说明最晚到明代,五指握笔法已经普及了。”

  无论五指握笔法是在明代还是民国时期普及,五指握笔法都不是王羲之时期主流的执笔方法。不过哪一种执笔法更灵活创作力更强,则与个人的习惯有关,确是“握笔无定法”。庄天明指出,与王羲之同时代的大画家顾恺之所绘的《斫琴图》中,人物执笔清楚显示为二指单钩;而宋代梁楷的《王右军书扇图》中王羲之的执笔方式也是二指单钩法。

  链接

  二指单钩法

  以食指为主、以拇指为辅的执笔方法,是一种最简单灵活的执笔方法。

  三指单钩法

  拇指与食指执管,食指在管外钩向拇指,中指抵管,亦如今天常见的钢笔执法,此法在书写小字时颇为灵便。

  三指双钩法

  即拇指外拓,食指、中指同在管外钩向内,三指均以第一节指肚执掌。无名指、小拇指屈而虚悬,此法宜于表现流动跳宕的笔势。

  五指执笔法

  《桃源手听》引北宋钱若水语:“古之善书鲜有得笔法者,唐陆希声得之凡五字,擫、压、钩、格、抵,用笔双钩,则点画遒劲而尽妙矣,谓之拨镫法。”这也是如今最流行的毛笔握笔法。

  握管法

  笔头朝下,整个手掌握住笔杆,像攥着拳头。握管法以肘运笔,特别有助“发力”、“壮气”,一般都用于写大字。

  撮管法

  所谓撮管法,《授笔要说》云:“谓五指共其管末,吊笔急疾,无体之书,或起稿草用之。今世俗多用五指撮管书,则全无筋骨,慎不可效也。”撮管法是稿草即尺犊小草所用的。

阅读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