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尾闾中正太极拳十三势歌杂谈 |
《十三势歌》提到“尾闾中正神贯顶
满身轻利顶头悬”,是什么意思? 答:这是太极拳练到一定程度的状态,在身法正确的基础上,做到气遍全身不稍滞。“尾闾中正”,“顶头悬”,是身法要求,“神贯顶”与“满身轻利”是指气机和畅。
太极拳亦名十三势,陈式太极拳对十三势有细细的划分,详见“陈式太极拳与十三势”。故《十三势歌》即是太极拳之歌,全文共百四十字,先后对身法要领作了概括和要求,并对太极拳的功用作了很好的总结。“命意源头在腰隙”指出了练习太极的要点,意之所注。“变转虚实须留意”是对双重的避免,出于技击的需要。“气遍全身不稍滞”是行功始末对气的要求。“静中触动动犹静”是对心理入静的要求。“因敌变化示神奇”是对打手劲力变化的要求,是做到不丢不顶的最高指南。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而“尾闾中正”“顶头悬”则是基于身法上的要求,此七字即基本概括太极拳之身法要求。
标签:
太极拳君主之官以心行气意气杂谈 |
《十三势歌》提到“意气君来骨肉臣”,是什么意思?
答:太极拳是用意不用力的运动,特别强调用意,拳论有“以心用气”“心为令,气为旗”等论述。故练意是太极拳的主脉。
在传统意义上,心为十二官之主宰,是情志思维活动的中枢,称“君主之官”而主神明。古人认为,心是人的生活活动的主宰,五脏六腑必须在心的统一领导下进行活动,才能取得相互协调,共同维护正常的生命活动;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聪明智慧的产生,也都与心有着密切的关系。《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故清陈式太极大家陈鑫称心为一身之主宰。以现代语言来描述,心即是思想,是大脑的作用,为人体的司令部,全身上下里外无不在心的作用下进行运动,令则行禁则止。
太极拳不强调“先天之能”恃力行功,而要求在意气的支配下以
标签:
劲力太极拳论万向轴听劲虚实杂谈 |
《太极拳论》说“立如秤准,活似车轮”,现代有人对此说法有所怀疑,怎样理解?
答:从理而论,方则止,圆则行,故太极拳触处求圆,拳架演练要求动作圆融,打手要求劲力圆活,皆求一个活字。
拳论说“立如秤准,活似车轮”,此处“立”字,非身形直立,而是对虚实劲力的掌握,在变转虚实的基础上“立”身,此“立”非单纯指立身中正之站立,更重要的是指站立的原则、立场,一个对劲力把握的原则。此句主要表明听劲的准确性与反应的及时性。如在推手中,对方来力,能顺势接而化之,牵而拨之,丝毫不加迟疑,则为立如秤准,做到立如秤准,劲力必须活似车轮。
活似车轮,指劲力圆转无碍,对方劲力稍有变化,即能随之走化,实现阴阳二力的平衡,从而做到自身稳固;此句主要说明劲力的圆融与反映的快速,如车轮一样,稍以外力,即随之转动,快来快转,慢来慢转,太极拳要求腰如万向轴,即是基于此理。
标签:
太极拳论走劲练习杂谈 |
《太极拳论》有“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之句,说的什么意思?
答:此句的本意是强调练习太极的对敌技法,是对前文“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以及“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弥促”不的补充说明,强调无须着意刻苦练习先天之体能,只要能能做到物来顺应,引进落空,即可做到以弱胜强,俗话说,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技击走劲也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练习力量和快打是没有意义,枉费功夫的。
但在实际运用中,“快”依然是必须的,这个“快”是反应快。拳论谓之“意在彼先”,“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现在社会讲究快鱼吃慢鱼,从这个意义上讲是非常有道理的。
&
标签:
听劲太极拳论化劲轻灵杂谈 |
《太极拳论》说“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指的是什么?真能练到这种境界吗?
答:“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说的是太极拳化劲练到一定程度,能感知细微的劲力变化,一根羽毛落到身上亦可通过听劲而知,并随即化去,到此境界,一只蝇蚊也无法在身上降落。极言听劲的灵敏与化劲的及时。
太极拳通过推手练习沾粘连随与化发,时间长了,听劲准确灵敏,到一家程度,完全可以做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传杨式太极拳第二代杨班候曾于掌中停鸟不飞,是有理论根据,完全可以做到的。笔者在温县朱老虎太极功夫院师从恩师朱老虎练拳期间,夏夜蚊虫多,人处于半睡不睡半醒不醒状态时,神意反应极其灵敏,蚊子自远处嗡嗡而来,落到皮肤上时,能清楚感觉到蚊子的下落过程。蚊虫或鸟飞行下落再起飞时,需要一个蹬腿的过程,以助展翅飞遁。其下落的过程,也是收翅的过程,在其落至未落实时,一掌拍去,刚好可以把蚊子打死,而不至于溅血。屡试不爽。一般人都可以做到。
标签:
太极拳运动偏差处理云风太极工作室杂谈 |
练拳时感到头晕腹胀是什么原因?
答:头晕、腹胀是太极拳行功走架中易出现的问题之一。
头晕者,一部分系由于顶劲太过,二是由于不能放松,意识贯注太甚;腹胀多由于过度追求气沉丹田所至。气沉丹田非气压丹田,不明此理,强行意识指导,硬吸气下入丹田,甚至闭气,此系适得其反,行持不久,必然感到憋气,压力越大,反压力也越大。松气时,丹田被压抑得真气上冲,必引起头昏。
解决方法:以自然为要,以虚灵为要,以无心为要。所谓意守,实则为一志凝神而已,《金刚经》曰“现在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即道此理,心中无物挂碍,一任息来息往,息住息行;《道德经》云“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亦此理也。故杨澄甫云“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洫,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则气通。如浑身僵劲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
标签:
杂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