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情感教育就业吕布凡大学 |
分类: 《对话录·你要什么?》 |
刚刚工作的时候,我会自然地觉得,一个人把自己想表达的意思用语言说出来应该是件很简单的事情。
可能还没有读过大学的学生和一些社会人士会有一些困难,还不能够特别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大学毕业的成年人不会有太多困难吧。
但后来若干年,经过细致的观察,甚至做了一些浅显的研究后发现。许多想在人际关系中得到自在发展的人,其实连根本的意愿都表达不清楚,却想着如何去优化自己的表达方式。
用通俗的话讲就是,如何把功夫都花在了如何把话说得好听上,忽略了如何把内容本省讲清楚。
这个根发芽在家庭和学校里。
青春期之前,家庭里面总会有一个权威的人物,或者是父亲或者是母亲,或者是代替了父母位置的长辈,哥姐叔嫂也可能。
一旦这些处在父母位置的人觉得小孩子有行为语言不妥,便可以大声呵斥,可以明令禁止。在这些“父母位置的”人眼里面,这叫“有些话能说,有些话不能说”。
通常执行下来便是“一刀切”——大人让你不要讲话,你便不能再讲话,你所持有的意见在“大人”面前并没有什么狗屁意义。
一个成人的大部分的青春时光还将会花费在学校里。
而在中文教育的环境下,老师的权威甚至大过于家长。年纪越小的学生,他们的家长更倾向于告诉老师说,如果孩子不听话请,请狠狠教训他。
老师也可以做到狠狠教训而忽略了在小的孩子也有自己的心灵,成熟之前会刻画上受伤的模式。
话语强权的师长们也就很容易做到了,我说你听,我让你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让你讲话就不要讲话。
综合以上两种情境,几乎构成了一个“乖乖”青年的全部青春。
师长眼中乖孩子的青春的关键词合并同类项后,总结下来也就是:认真,听话。
这就造成了成年之后,甚至经历了整个大学时光,一个“乖乖”的青年也很难独立地作出基于自我意识的判断——我要做什么,我要说点什么,我想知道点不同的什么东西。
如此,青年最能够接受的便是:告诉我,我应该做什么告诉我,我应该去哪儿找工作,请你多多指导,我这个专业毕业之后能做什么。
对于所提出的这样的问题,它本身的问题已经不是,这个话题到底是问得太微观还是过于宏大的差别。它是,一个活着的本来应该有思维的能力独立个体,却一直没有健康的思维方式。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思考能力发问能力活生生地被堵住后,憋出来的困惑。
前段时间有学生给我写信,让我颇为感动。
一般教过的学生来信都比较好辨认,他们基本上都有被交代过如何发问,他们的发问基本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状态,自己的所感,以及所求。
我已经离开讲台有相当一段时间了。这位学生还在描述我对她人生的影响。
其实我个人的影响力也极其有限,之所以她能够持续地受到影响,便全是她能够主动地去寻求一些信息和资源,拿去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加工,这才完成了对自己的影响,她自己来成全自己,跟我关系并不大。
至于她,写信告诉我,最好还是能够持续地帮助别人。很感动,当然不能拒绝,我也不间断地修习心理学快有十年了。如果是我身边的朋友或是曾经有接触的学生,我自然会义无反顾地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但是我很悲情地告诉这个学生:
你给我的建议让我想起了一篇很古老的文章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这里有两层意思:
一层是,大环境确实是如同一团迷雾,发生在早上的四五点钟,能够坚持行路的人完全靠一颗有方向感的大脑,和一个不屈的心。
另一层意思便回到了,文章前一部分所讲的,两个原因造成了许多人成年许久了仍然不能够把自己所讲的意思表达清楚。
无数事实表明,多数求助者也是只是为了表达出来一些情绪,而并没有想获得任何建议和答案的目的,纯粹是为了抒发情感碎片罢了,所含信息极少。
有时当我有些余力能够顺手帮助一些青年人的时候,却会很无措,无从下手的,甚至会让我哭笑不得。
会有素未谋面的人,在私信里反复的问你,过于宏观的人生终极问题。我一点都不了解此人的来龙去脉,也没有理由了解。无法回答的同时,此人还会锲而不舍,甚至激烈逼迫。
连在博客里朝前面翻两页的耐心都没有,却会锲而不舍地连续发文冷嘲热讽,表示希望能够得到最直接的答复。
这是宏大的问答,过于细节的也会有。
有人会留言说,我看了你的博客颇为受益,我是你学生的同学,请你告诉我XX学校的研究生复试考哪些题,或是我要去XX地方应聘,请你帮我写一封推荐信。
有时初中生也会跑过来捣乱:您好,请您发我一篇xx市去年的满分中考作文。
这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听起来总是像个笑话一样。
大部分情况我会把他们当做,抒发碎片情感。他们不过是把我的私信或邮箱当做是垃圾桶一样,丢这里,一会便准备忘记了,根本就没有想到得到任何回复。
这些,正是由家庭和学校造就的相当一部分不会发问的人,大部分成年人也好不哪去。这方面的感受,我想明星或者是微博上的意见领袖们会有更多的感触,每天都会有无数的人在骂他们,无数的人点赞,也会有无数的人在私信里作出很多奇葩的要求,索取捐款……,我想,这些社交网络上的意见领袖(大V)们,对中文网络上的青年一代有更大面积、更贴近现实的认识吧。
标签:
情感教育就业it吕布凡 |
分类: 《思维工具》 |
标签:
杂谈 |
《杀破狼2,观后》
杀破狼2,看了,小女孩心中的“狼”在此中有什么象征寓意,不太清楚。
感触颇杂,整理起来大致有三。
1.过审不易。
买卖人口,人体器官黑市交易,这样的话题深深地涉及到了人心和政治的敏感的部分。狠毒的打斗都是不断的围绕着,黑市交易的矛盾展开。香港的导演把它拍出来了,在大陆,得以放映,能看到这个片子实在感到有幸。买卖人口,交易人体器官的恶行,在大陆,肯定不会是零。有几个大陆导演会去拍,会拍,这是不知道的。而昨天我在电影院却看到了,内心为之一振。有些希望的口子,还是得有人慢慢的去撕,未来才可能看到一些光明。剧中,泰国警察作为父亲,自是尚且绝望殆尽,面对女儿,不得不满怀希望地告诉她——当一个种子萌芽、长大之前,它周围充满了黑暗,尽管如此,种子仍然要向上、向上。
2.人性不堪细究。
人之初,性本善,人的“初级阶段”过了之后,便难以再相信“善始”定会有“善终”。叔侄情谊、兄弟情义、父女情谊,还有几分钟的夫妻情义,充满了本片。而一颗心脏引来的麻烦,也是发生在兄弟之间,是亲兄弟。这样的设置是颇有意思的。心理学界上,有相当一部分专业人士认为:杀人放火中罪犯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是天生的,天生可以为之的。这些人的基因决定了他们有胆识,勤奋,目标专一,感情淡薄,执行力夸张。片中的监狱长(张晋)和贩卖人口的哥哥(古天乐),他们是一类人,是文学作品中的恶人,片子让他们恶到了纯粹,恶贯满盈。
3.打星辛苦。
片子中3位领衔主演都在狠打,不停的打。打完前胸打后背,打完脑袋打后腿。宣传说“刀刀见肉”,是的。主角不像以往男主角那样,会无数技能,可以绝对领先的优势战胜“怪物”,片中的英雄能力有限,也犯过错,英雄的叔叔说了一句很提纲挈领的话,你所犯过的错误,在那个时候都是最正确的选择。
此感受三种,到此。
2015.6
布衣春秋@
标签:
吕布凡教育毕业生就业思维 |
分类: 《对话录·你要什么?》 |
阿呆同学:
您好。
看到你的留言,我是悲欣交集。
你对自己现状的描述十分的清楚,特别像我有幸教过的学生的提问风格。最后你指出来,我可以选择回答的问题也很明确。
这是欣喜的一部分,而悲伤的是另一部分。这一问,实在太过宏观,或者,除了没有甚用的安慰,好像根本无意寻找到方法一、二。
若我并不知道你是谁,你怎么能跑过来问我接下来你该怎么办呢?
这很荒唐,你不能假设我给你的回答都是基于事实的。
若我知道你是谁,那,在以往我所经历的课堂上,几乎在最后一节课的时候,都会花上几分钟。
啰嗦一下,“有朝一日,如果你忘了我是谁,忘了我磨叽过的内容,也要记住一条,时刻知道:”我在做什么,我要做什么。“
几乎,每个班上超过九成的同学都会表示,ok,记住这句话了。
中间有极其个别的同学,只关注高考的分数和怎样攫取大学里的奖学金,对这句话会表示,“记住它有个屁用”。
最后,五十个人里面,大概会有一、两个同学真的能够适时地审视自己——”我在做什么,我要做什么“。​
这寥寥的同学,大致能够清楚自己所选的专业,今后所从事的工作,是否如心。
如果前后不一致,那么,要做哪些准备,才可以转向一个未来可能从事的行业。
如果深陷崇拜学历而不能自已,那进入大学就立志读硕、博士,欧美的硕、博士远远优于国内的硕、博士,不必解释。
大学前两年即使没有想清楚,在这个乱七八糟的社会里能干什么,先把本科的基础打好,尽量不挂科,尽量多考试,尽量多实习,尽量多交流。
这样更大程度地避免到大四或者研三毕业的时候,突然发现不知道要做什么?
其实,对这功利的社会来说,这样儿的毕业生,还不如一台程序逻辑清晰的机器人带来的边际收益大。
现在你问我你该怎么办,其实我的回答很简单,我真的不知道。
我不知道你之前做了什么,也不知道你平时有什么样的兴趣爱好;不知道你平时在阅读哪一类书籍;不知道你的在做什么的时候,大脑会闪现出天赋的光芒。
或者,是大学期间你学了哪些特色的技能:比如能ps得有趣,或者可以傻傻去雕琢ppt;或者是可以彻夜打游戏打到通关夺冠。这都是特色的技能。
或者,你曾经带着社团的同学靠着嘴皮子拿到过一两个百十块钱的广告。
或者,你曾和师生中的谁一起做过一两个小项目,小专利,小论文。
或者,你发表过几首情诗。
或者大一、大二的《计算机基础课》你已经可以把最基础的几款办公软件应用自如。
或者经过在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这个漫长的过程,你的办公操作技能已经达到了最普通的文员水平?
我不知道你的成绩gpa能到多少?不知道全国走过多少地方?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总结过自己的心得?
宏观上对未来中国的趋势有什么见解?
微观上对自己未来3年有什么预期?
不管英语级别在哪条水准线上,我不知道你的英语能否用口语流畅地说得客户点头?
这些我都不知道……
我猜,你自己总知道一些的吧。​
你问我焦虑,怎么办?
焦虑,这是一个比较艰难的话题,你在大街上目光所能及的活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焦虑。
这是整个社会的精神特征。
作为一个新毕业的本科大学生来讲,焦虑一点无可避免,
在这种焦虑的情况下,还是得做点什么,
谁能在自己闪过光的地方挖掘下去,这就有点意义,这也更容易清楚一个人想去哪里。
我真的不知道,你焦虑的时候,应该做什么样的事情,
如果你觉得每天找人倾诉能好一点,可以帮助你尽快地找到喜欢的工作,那你可以跟更多人倾诉;如果你觉得每天卜一卦能好一点,可以帮助你尽快地找到喜欢的工作,那你可以找更多的相师占卜。
不过,我更相信,行动大于语言。​​
(我在说什么呢?下面的请仔细看)
我讲几个还算颇有意义的故事吧,或许你能从中读出点儿对你有用的些许碎片来,或可以缓解一下去往工作路上的焦虑。
我的本科时代有一个”著名“的师兄,高我很多级,以至于未曾谋过面。
同样都是土木工程的工科生,这位师兄高考(学医)失利被父母强迫地要去读土木工程专业。他自己的目标非常明确,年过18岁就知道,未来自己事要做医生。
大学4年的时间,虽说不够优秀,但也不是最差的土木生。他每个科目都安全地通过了。这4年的时间,他每天都在自学医学科目。
本科毕业之后,5年,终于他考上了中国医科大学(沈阳校区)的临床医学研究生。
这样的事情本来是没有可能发生的,他的目标笃定,连复试的老师从觉得“搞笑”到后来都感动到“敬佩万分”。
尽管感动,感动还是大不过行动。
医学院研究生不可能招生土木工程学生的,他在五年内自考了医学的所有基础内容,完全不输于一个5年制的学科生。​
我当时从中得到的一条结论特别简单,也很鸡汤,前辈们都提过的一条结论,就是——当你知道了要去哪儿,就不必在乎走多久。​
我猜想着,如果这位师兄真心想从政,想在政治理想的道路上走下去,那么,同样他也可以考5年的公务员,前提是有”热爱“两个字。
我不知道你去考二次公务员的理由。也许有不公平,也许有加塞,也许竞争太大。
不过,对于政治,我是不热爱的;服务人民,有很多方式。​
另一件琐事。是年轻的我,第一次作为校方的招聘代表(之一)去招聘新老师。
那一年也是历史上毕业生最多的一个暑假,报纸的头条上同样会赶在毕业的时候(现在叫毕业季了)提一提就业率最低的专业,提一提就业率最高的专业,批评大学生们“眼光太高”,再讲一讲“先就业再择业”的一些废话。
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那都是没有意义的统计。
我问同行的同事,每年真的会有那么多的学生找不到工作吗?
同事的回答很简单,”应该大学生都不诚心想去工作吧!“
这个回答现在想起来,还是颇有感触的,(跳跃一下)现在的”剩男“、”剩女“真的有那么多吗?
确实不少。
但他们都不是诚心想要去找一个对象,不是诚心想及时地成家、生子。
真的被父母逼急了上火了的,随便相亲50次,就像投了100次简历,面试了50次。​
相亲,也是行动大于语言的,“调整要求”“面试”“筛选”看到一个顺眼的,也能接受自己的甲方,一咬牙就结婚了。连带生出孩子的时间放在一起都不会超过12个月。​
把这个拿过来,跟每年毕业生找工作类比起来真的挺有意思的。
我并不歧视那些毕业就结婚的人,当然对他们也不会青眼相加。就像我不回格外佩服毕业就立马找到工作的人。
毕业了就结婚发誓与另外一个人白头到老;毕业了就找到工作,全方位的保障直到退休。
类比起来。人们总是这样设想、幻想。
其实,”从一而终“在这个,乞丐都在讨论”创业“和”互联网+“的时代,显得笨拙,没有出路,也就无法下手选择那个“一”。
《婚姻法》上,每个人都有随时离婚的自由。而你毕业去干一个工作,随时也有你跳槽的自由,在一个毕业后就工作的岗位上,折腾了一段时间,学了些经验。也许,在某一个时点,你知道你在做什么了,你突然领悟到了“下一阶段人生方向”——你知道你想做什么了。
那你肯定有权利随时决定:走。​
我想,我的啰嗦或许有一些用处吧。
布布
2015-6-15
标签:
教育互联网教育培训网络吕布凡 |
分类: 《案例·营销·积累》 |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TE4NDgyNQ==&mid=200222209&idx=1&sn=e938f29f51adf0e658936f07f18f8c36#rd​​/​
2014年5月8日 coursera 多余的一份作业《大数据与信息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