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2011-12-30 21:00)

似乎国人相对更爱面子,很多时候把是否争一口气看得很重要;另一方面,借面子说事也可以团结士气或升华事物的重要性。好比本来就是一场体育比赛,但一提升到国家面子的高度上,仿佛输了就让列祖列宗蒙羞,就立刻变得很严重。比如国足比赛一输,虽然已经输的很习惯了,但依然有大批人动气伤神。

 

对应到个人身上来,比如买个公司的产品或者服务出现问题了,有人可以不要物资赔偿只要求公司对自己道歉就好。问题是这个道歉似乎很难要到。说起来这也类似个面子问题,单独一个人要承认自己的错误去道歉都可能感觉放不下面子,如果是一个成千上万人组成的公司就更难道歉了。

 

对于受到伤害的顾客来说,就会因此觉得公司太傲慢了:不要赔一分钱,就要一句道歉怎么都不行?实际上,要一个大组织道歉真是比要求物质赔偿更难为它。毕竟,顾客接触的多是公司的一个员工和部门。好比到肯德基吃饭,服务员把水倒你身上了。你要求赔钱,不考虑其他因素的话,赔几十几百块服务员大概自己就出了,赔几千块或

(2011-12-27 18:17)

因为头发太长了,今天去附近的一个理发店打理,做的是最简单的修剪,要价28块。回想起来,大概十年前在老家理发便宜的只要1、2块钱,再晚几年出现的“高级”理发店也不过只需3块钱。如今的28块是价目表上的最低价,女顾客染发烫发项目的标价都是几百块的,最贵的一个4次护理的套餐标价3000块。而我去的这家理发店并不高级,这条街上没多远的位置有4、5家理发店都是差不多的样子差不多的标价,这条街也只是我在的这个城市很普通的一条街道,这个城市也只算是靠近北京比较发达的一个城市。

 

回想起来,08年的时候有个“天价头”的新闻事件,当时十分轰动:“08年3月29日下午3时许,在郑州上学的张怡和袁莎莎于二七路附近逛街中,看到了正弘大厦一楼的保罗国际门前玻璃上写有“洗剪吹38元”,两人觉得价格合适遂进入剪发。没想到,最后一结账,两人一共消费了1.2万元”。事件报道后引发多方参与,最后理发店老板因强迫交易、偷税两宗罪被判刑18个月。如果从我去的这个小店来看,一次花费这么多可能性还不大,但是在没抢没骗的基础上,正常花费一次几百块应该还是很容易的

标签:

财经

最近几年房价问题似乎困扰了很多人,很多领导似乎也很关注,最近几年更是出台了很多办法和措施。特别是今年很多城市都出台了一些限购措施,其中以北京的条件最严格:非当地户口的中国人需要提供连续5年以上的纳税证明才可以有买一套房的资格。不过即便有了严厉的措施,实际控制效果也并不好,前几天公布的70个大中城市11月份的房价数据和去年同期比只有4个下降的。

 

实际上,如果想降低房价本来十分容易。比如:1、规定所有房产买卖需要想香烟一样加收45%的消费税;2、所有房产需要每年缴纳房价现值10%的房产税;3、所有空置超过一月的房屋需要缴纳房价现值1%的附加费。这样不知道会不会导致买房和持有房产的总成本上升,但一定会让“房价”这个数降低很多。问题是,如果一方面导致买房者实际成本提高,一方面让“房价”这个数字降低点好看点,这样有没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了,大家期望的理想结果是让普通民众的买房成本降低,让炒房者的成本上升。不过真要达到这个目的估计十分困难。举个简

以前上班的路上要经过一个满清宫廷风格的饭店,常看见门口站着两排打扮成清代宫女太监形象的男女服务员。虽然从没有机会实际进去过,不过听说这个饭店很高档或者说价钱很贵。而类似风格饭店在这个城市还有不少,据说在国内的很多城市也都有些类似风格的饭店。

 

这类饭店似乎还挺受欢迎,大概它可以让客人体会下贵族的感觉或者回味下历史。不过有意思的是,虽然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朝代,但这类饭店似乎基本只有满清风格的,反正我是没见过其他朝代风格的类似饭店。如果说是因为目前保留的建筑多是清朝的,受硬件条件所限导致了这个局面?但显然连清代的皇宫都继承自明代,那么也可以说这些建筑基本都是明代风格的,却基本没见过明代宫廷风格的饭店。显然,在历史风格的饭店上,清朝风格似乎是主流。

 

不过,如果往前数300多年,即使满清已经确认的政治统治地位的时候,在文化认同上显然它还不是主流。当年,满族统治为了获得文化上的主流地位,在发型等形式上要求所有民众都学习他们。一句“留发

一个老大姐谈到最近看的一个情感访谈类的电视节目和我说,很惊讶于节目里那些嘉宾的表现,感觉很不能接受。说起来这位大姐是老媒体人,工作原因估计比一般人见过更多的丑恶事件,既然她身经百战后还会有这种感觉,估计和她一样的很多观众都会有同感。

 

早些时候,有个相亲节目的女嘉宾声称“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也同样让很多人感慨如今的风气比较差。实际上我个人觉得,一方面那些嘉宾的话或许有特殊的语境,如果从合理角度考虑的话并没有大家以为的那么严重。另外一方面,因为这类电视节目本身需要吸引关注,所以也有很大动机专门挑选一些争议性大的人和话,甚至可能会请“演员”表演成嘉宾,所以并没有普遍意义。

 

当然除了电视节目之外,现实中的一些真事也让大家觉得社会道德水平下降了,比如之前的“小悦悦”事件:据说小女童被两车碾过,十多路人见死不救。这一事件引发了网络上大范围的讨论和对路人的谴责,倒是似乎表现出了广大网民的群体性正义良知。

(2011-12-13 20:50)
标签:

财经

今天忙着一点事情的时候忽然手机显示有个同城的来电,担心是工作或者朋友方面的事情找我,赶紧接听结果是某个公司的营销电话。说是某公司是因为实际上我根本没听清他们公司的名字和业务,只是听出他们的销售意图就赶快说声抱歉挂断了电话。给我打电话的那位业务员估计挺郁闷,当然他更郁闷的是或许每天的电话销售中要打数以百计的电话而且会碰到很多比较生硬的拒绝。而这份工作看起来并不需要太多技术含量,他每天忙于这些获得的薪资回报估计也并不多乐观。

 

不过,虽然很多人每天最多不过接到几个这类销售电话,但是厌恶之心可能更甚。比如像我,其实基本没有因为这类销售受到什么具体的财产损失或欺骗——因为我从来没答应购买过这类电话销售的产品——但也不影响我对这类电话完全没好感。而我接触的很多朋友也都是类似的心态,倒不知道读者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而这样广告之所以给人不好的感觉大概是因为一方面它让人感觉被打扰了;另一方面它的销售的针对性不强,一个没结婚没孩子的人可

最近几天有报道说相关部门前段时间抓获了几个“股神”。一位“股神”之前常出现在很多电视节目上,并且开设了很多收费不菲的股票培训班,仅培训费一项就获利不菲。另一位或者一群“股神”直接从股市中大量获利,不过他们获利的办法是:先行买入股票,然后不同分工通过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推荐对应股票,借助盲从资金推动股票上涨轻松赚钱。

 

这些案例中似乎最直接的帮凶就是媒体了,因此有人呼吁媒体自身加强把关或者呼吁管理部门对媒体加强监管。有意思的是,如果看一下这些事件利益分配的过程却发现:媒体常常并没有因此直接获利,实际上即使股神要和它们分账,恐怕也会因为这类收入不属于它们的常规收入都难以找到合适的收钱人。实际上对于很多媒体来说,广告收入还是主要的收入来源,而这依靠于自身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在这些事件中,媒体大部分只是希望获得节目内容来源或者热门信息,因为这是它们保持提高自己影响力的主要途径。股神们倒是借此又获得了名气的进一步提升,又直接间接的赚钱了。

 

 

有些时候我喜欢看一些理财案例性质的文章,不是觉得有用,而是觉得好玩;就像看一些号称情感专家的小姑娘或者大妈大叔给人解答情感问题一样,说得带劲但多不能当真,但专家不知道为何那么自信满满,请教者似乎又很虔诚,弄得真像拍戏一样。印象中07年股市好的时候看到一个文章上理财师给人的理财建议是每月投入多少钱到股市,然后按每月取得10%的收益算会如何如何,最后大概可以实现提问者攒够几万元开小饭馆的理想。

 

应该说,现在看到的一些这类文章比早期的靠谱多了,但依然差强人意。下面我个人的意见也并非针对单个的理财师或者理财师群体的,而只是想说这类快餐性质的快速理财建议是没意义的。医生看病首先需要能了解病人病情,之后才是看医生医术是否高明能否治病。所以厉害的理财师或许在深入了解情况的条件下,有可能给出有用的建议。但是根据随口提问就能朗朗回答的,基本就是废话了。但是无奈的是,报纸电视上这类理财案例基本都是这个性质的,我们普通人碰到的几分钟理财方案也都是这样的。

 

 

标签:

杂谈

今天一个朋友不知为何忽然考虑到养老的问题,问我是否可以买点商业养老保险。按我个人的理解,此类保险通常不适合普通人,因此强烈建议他不要购买。

 

以我个人的观点,彩票类型的保险是可以考虑购买一点的,就是那种只用花很少的保费但是有非常小的概率获得很大赔付的保险,比如乘坐飞机等的意外事故险。这样所费不多,还会比买彩票的感觉要好,因为如果你没有“中奖”别人“中奖”了,那么你花的很大一部分钱是帮助了某个比你倒霉的人,而不是给了某个比你幸运的人。

 

但是如果是要花费很多的比如养老保险,通常是不值得购买的。彩票型保险等于是聚集大家的力量来帮助少数人避免意外的大灾难。养老保险这样的通常只是起到保险公司帮我们打理资金的投资作用。一个简单的道理是:保险公司本身是需要赚钱的,我们交的保费的其中一部分会作为他们的成本和利润被扣除,然后他们再把保费拿去做些低风险投资来实现增值,与其这样,为什么我们不自己把所有保费拿来做一些低风险的投资?毕竟很多低风

今天偷懒,只说个八卦。

 

上午无聊的时候看到个朋友转载的一篇关于徐志摩陆小曼情感纠葛及徐志摩意外身亡的文章。附带一下这个文章在网络上的一个地址:徐志摩魂断北大山:陆小曼愧悔交加 终生素服 ( http://news.china.com/history/all/11025807/20111129/16892882.html )作者戴永夏。

 

徐和陆的情感故事各种版本都有,应该很多人都了解大概。因为这算是篇关于小三的文章,这里只简单列下两人婚姻开始和截止的时间:1926年,徐志摩陆小曼结婚。1930年冬,徐志摩到北京教书,陆小曼留在上海。1931年11月,徐志摩搭飞机从上海飞北京,意外遇难。

 

我看的那个文章里面有段关于三角恋的内容“陆小曼为了治病,还找来一位叫翁瑞午的世家子弟替自己推拿。这样一来二往,二人很快堕入情网,难舍难分;而且陆又从翁那里学会抽鸦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