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31 13:07)
今天是2022年的最后一天。
在即将过去的这一年里,甚至是一个月里,我们经验了太多的艰难,太多的病痛,太多的生离死别,太多的孤独无助。“无常”二字从来没有这么真切地发生在我们身上,健康从来没有这么迫切地被我们所渴望,万物(众生)一体从来没有这么真实地发生在我们周围。
拉玛那•马哈希(Ramana
Maharshi)
拉玛那•马哈希(1879~1950)是彻悟本心的觉者,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师之一。他的修行之路富有传奇性。虽然出身于婆罗门家庭,但少年时他与其它孩子并无不同。十七岁那年,有一天他独自坐在叔叔家中的一个房间里,突然一种死亡的恐惧极其真实地攫住了他。他后来自述道:“这死亡的恐怖在震惊中将我的心智驱转向内了。我在心中自问:现在死亡来了,这意味什么?是什么要死去了?这肉身死去了。然而在这肉身死亡之后,我死了吗?这肉身是我吗?它静默而无知觉,然而在它之外,我却感觉到我的人格完全的活力,以及在我之内的‘本我’的声音。所以我原是超越肉身的精神,肉身死去,然而超越肉身的精
(2022-11-20 19:42)
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有一家Pilgrims
book
House(朝圣者书店),以专卖灵性修行方面的书籍出名。多年前,去这家书店时,在琳琅满目的书中,我被一本书的封面照片所吸引,这本书就是“Long
Pilgrimage:the life and teaching of the Shivapuri Baba
”(《漫长的朝圣——希瓦普利巴巴的生平与教导》),作者是John G.
Bennett(约翰•本尼特)。
希瓦普利巴巴(1826-1963)出生于印度的一个婆罗门家庭,18岁时
(2022-11-18 12:29)
2016年年初我在加德满都时到雪谦寺的闭关处拜访了法国僧侣马修。那时他刚刚结束闭关,过两天就要去巴黎。虽然我和他认识多年,但因为他经常奔走于世界各地,所以很难有机会见面。
马修年轻时是分子生物学博士,在诺贝尔奖导师指引下从事分子生物学最尖端的研究,后来到喜马拉雅山麓的尼泊尔,见到顶果仁波切后决定追随仁波切出家修行。他的出家当时在法国引起了轰动,家人和朋友对他放弃在科学研究上很好的前途而出家很难理解,但他义无反顾。
(2022-11-16 12:20)
灵魂活在身体里,受身体的束缚,就是痛苦;
身体活在灵魂里,灵魂是身体的主人,就是喜悦。
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给予值得的人,不求回报。这是萨埵布施。
布施后反悔,期待物质的或名声的回报,这是罗阇布施。
在不合适的时间、不合适的场合,给予不值得的人,没有爱,没有尊重。这是多磨布施。
(2022-11-11 13:36)
标签:
佛学
灵性
文化
健康
教育
|
分类:
问与答
|
问:在《薄伽梵歌》中,克里希那多次谈到祭祀,并要阿周那像祭祀神一样无私地奉献。为什么他那么强调祭祀?祭祀有什么深意吗?
答:祭祀在每种文化传统中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举行庄严的仪式献祭给天地神灵祭品,这在古代是最重要的宗教仪式,而且延续至今。如果你去过印度圣城瓦拉纳西,每晚你都能在恒河边上看到大型祭祀,这一祭祀传统延续了上千年。藏传佛教的荟供、火供也都是祭祀。
在世俗层面,祭祀是人们通
问:老师,moksha(解脱)、nirvana(涅槃)与yoga(合一)都是修行的目标,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答:没有根本的不同,只是侧重点不一样。moksha,意思是由分离的幻觉中解脱出来;nirvana,意思是分离的小我意识的消失;yoga,意思是意识的完全融合。它们都是指从(意识的)二元分离状态进入一元融合状态,这种状态不是个体的消失而是个体的圆满。
问:老师,什么是开悟?
答:当你真实经验到你不是这身体,不是你的心理活动,不是你的思想,而是更广大的存在。有人称祂空性,有人称祂真我,有人称祂灵魂,有人称祂一,有人称祂纯粹意识……不论称祂什么,你已由身体感官、心、脑的經验中解脱出來,窥视到了真正的自己。虽然这种经验各有不同,有深有浅,有强有弱,但只要你经验过祂,哪怕刹那,你就在经验新生命、新天地。这就是开悟。
标签:
365
教育
灵性
文化
健康
|
分类:
问与答
|
问:老师,喜悦是从哪里来的?
答:《奥义书》中说:
“真我是永恒喜乐的源头,
祂在我们的意识深处隐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