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论语》夜读 |
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期齐国宰相,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建立彪炳史册的功勋。对于他的经历之传奇,智谋之深远,治国之周祥,无不令人叹服。因而,后世对他的评价基本上是一边倒地赞颂,赋予其至高的光环,称其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分类: 《论语》夜读 |
孔子教人,并无大道理,而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如《论语》中,多次有学生问“仁”、问“政”、问“孝”,孔子的回答都不相同,学生做得过了就往回拉,做得不够就引导其往前,都指向着“中”道。《论语》有有段对话最能体现孔子的因材施教。
分类: 《论语》夜读 |
回想年轻之时,最爱买的,除了书就是笔记本。但不是为了做笔记,而是“才华横溢”地写诗,厚厚地堆在书架,偶有一两篇发表了,就喜不自胜,四处炫耀。
标签:
《论语》9.5匡匡人文王斯文后死者责任担子阳虎杂谈 |
分类: 《论语》夜读 |
9•5 子畏于匡(1),曰:“文王(2)既没,文不在兹(3)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4)不得与(5)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6)?”
【注释】
(1)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畏,受到威胁。公元前496年,孔子从卫国到陈国去经过匡地。匡人曾受到鲁国阳虎的掠夺和残杀。孔子的相貌与阳虎相像,匡人误以孔子就是阳虎,所以将他围困。
(2)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开国之君周武王的父亲,是孔子认为的古代圣贤之一。
(3)兹:这里,指孔子自己。
(4)后死者:孔子这里指自己。
(5)与:同“举”,这里是掌握的意思。
(6)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译文】
孔子被匡人围困,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在我这吗?上天如果想要舍弃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舍弃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笔记】:孔子像阳虎被匡人误认围困,情形应当十分危急,临生死关头,所以孔子才会如此地表达,将自己和上天的责任联系在一起,犹如7•23 被桓魋逼迫而发:“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当与此章相参。孔子对于周
标签:
《论语》7.34圣仁君子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公西华道路杂谈 |
分类: 《论语》夜读 |
7•34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①为之②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③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注释】
①抑:折的语气词,“只不过是”的意思。
②为之:指圣与仁。
③云尔:这样说。
【译文】
孔子说:“如果说做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只不过向着圣与仁努力去做而不感到厌烦,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罢了。”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笔记】:孔子对自己的评价,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至于达到什么境界,孔子则没有表达,甚至是否是君子,孔子也没有说,但是世人则认为孔子是君子,有仁德,是圣人,甚至是生而知之的人,所以孔子在面对他人的评价时,都很谦逊,认为自己还差很远,还在追求圣与仁的路上。翻译中,“若圣与仁”,很多翻译都做“如果说到圣与仁”,这样貌似是对“圣与仁”的讨论,从本章意思来看,应该是别人认为孔子是个圣人、仁人,孔子则自谦“岂敢”,我将之译作“如果说做到圣与仁”,与孔子的自谦相联系。孔子的追求,不在世俗的官职、利益,而是在自己的人格修养,朝向圣人、仁人的境界,因而,能
标签:
《论语》7.30仁心回报9承认心中有私日常赞叹杂谈 |
分类: 《论语》夜读 |
7•30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
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到来。”
【笔记】:本章的翻译没什么问题,但如何理解“我欲仁,斯仁至矣”。“为仁由己”,而不是在外求,听着对仁者的赞叹,如同我们听着对英雄模范人物的赞叹,似乎离自己很遥远,那是因为自己将“仁”当做一物,当做至高的道理,所以才会觉得离自己很远,实际上,仁在心,在自己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人必须与他人交往,即使自己独处,心中所现的仍然是自己与他人的各种关系,所想所为符合“仁”,也就是“我欲仁,斯仁至矣”,为仁并不难,难在坚持,因为孔子多数学生能做到“日月至矣”,我们日常也能偶尔为仁,即使是大奸大恶之人,其也能做到偶尔为仁。但为什么仁人这么少呢?我想,是因为在为仁过程中,个人的利益、虚荣常常会冒出头来,使自己的所想所为偏向自身,总希望自己的行为能有所回报和承认,心中有私,为仁便止。
【点评】:为仁,体现在每一个细节当中。
标签:
《论语》7.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导举一反三道理杂谈 |
分类: 《论语》夜读 |
7•8 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③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
①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
②悱:音fěi,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③隅:音yǔ,角落。
【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用心思考不得其解的情况下,不去引导他;不到他想问却不知如何提问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如果给他举个例子或道理,他却不能举一反三,那就不再给他讲这个道理了。”
【笔记】: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既讲求方法,也很重视个人的努力,本章对于如何引导、启发学生也是如此。教师,并不是滔滔不绝地将自己所知告知学生,而应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使学生在思考中找到答案,在思考中找到问题。至于什么时候去引导、启发学生,还需要一定的观察,孔子认为,要引导学生,应该是在其用心思考却不得其解的情况下才去引导其正确的思考方向,否则其思考未到而加以引导,学生可能就会产生依赖性;要启发学生,也必须在其迷惘不知如何问起的时候启发其去提问。如果对于一个问题,举例或讲道理说明,而他只是死记硬背,没有拓展到其他方面,那么对于
标签:
《论语》7.6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品德仁心本领依据杂谈 |
分类: 《论语》夜读 |
7•6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①,依于仁,游于艺②。”
【注释】
①德:旧注云:德者,得也。能把道贯彻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
②艺:艺指孔子教授学生的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都是日常所用。
【译文】
孔子说:“把追求道作为志向,把品德修养当做为人的根据,把仁作为处世的依靠,把六艺作为本领熟练掌握。”
【笔记】:儒家的人,应当是一个生活中的人,并不是宗教中的禅修或诵经祷告的模样,也不是完全把自己交给道或理的无思无欲的社会人,而是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社会交往规范的人,还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本章,孔子从道、德、仁、艺四个方面来做要求,从心、行、交往、本领的角度全面对个人作出要求,其实,在现在,这四个方面的要求仍然需要。关于这四个方面,“志于道”,是个人的立志追求方向,有志向,身心才有努力的方向;“据于德”,是为人的品德要求,要求时刻要以品德修养作为自己为人的依据,品德,实际上是外在的评价,为人有礼,一心为善,都属于个人的品德修养;“依于仁”,将自己的言行以不违背仁作为依靠,凡事以此作为比对;“游于艺
标签:
《论语》6.28南子卫灵公卫国子路周游列国礼遇发誓杂谈 |
分类: 《论语》夜读 |
6•28 子见南子①,子路不说②。夫子矢③之曰:“予所否④者,无厌之!天厌之!”
【注释】
①南子:卫国灵公的夫人,当时实际上左右着卫国政权,有淫乱的行为。
②说:音yuè,同“悦”。
③矢:同“誓”,此处讲发誓。
④否:不对,不是,指做了不正当的事。
【译文】
孔子去见南子,子路很不高兴。孔子发誓说:“如果我这样做是不对的,就让上天厌弃我吧!就让上天厌弃我吧!”
【笔记】:南子,卫灵公夫人,自古的评价是“美而淫”,据传与宋公子朝有染,应该是名声不太好,所以直率的子路对于孔子去见南子非常不高兴,认为孔子不应该与这样的人往来。而孔子有为什么要去呢?以往公山弗扰、佛肸、阳货都想召见孔子,孔子都没有去,这与子路的阻拦有一定关系,但这次是个卫国夫人召见,我认为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史记》所载:“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是南子遣使者来召见孔子,所以孔子要依礼回拜,如当初对于阳货的态度,虽然厌恶但也要依礼回拜;第二个原因可能是南子弄权,卫灵公对她百依百顺,要想打动卫
标签:
《论语》6.23知者智者仁者山水动静聪明杂谈 |
分类: 《论语》夜读 |
6•23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①;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
①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聪明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的人灵动,有仁德的人沉静。聪明的人快乐,有仁德的人长寿。”
【笔记】:本章,孔子以水、山来比喻智者、仁者,突出了智者的动,仁者的静。智者,应该是善于思考的人,对于事物、事情都勤于思考,以思为乐,试图去探究各种道理,所以体现出变动不居的特点,有些类似于古希腊的智者,但所探讨的范畴和方向并不相同;仁者注重于内在的道德修养,与人为善,让利于人,体现出静的特点,有点类似于宗教的修养,只不过仁者的“神”是自己而不是外在的神。翻译中,对于“知者动”,有说“好动”、有说“好活动”,有说“活动”,我认为,聪明的人给人的感觉是反应敏捷,总能说出有道理的话,所以用“灵动”来进行翻译。
【点评】:仁者,并不是僻远的禅修,而必须在社会中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