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2014-09-22 21:22)

传习录中有一段阳明先生针对圣人的论述,非常精彩:


希渊问:“圣人可学而至,然伯夷、伊尹于孔子才力终不同,其同谓之圣者安在?”
先生曰:“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犹精金之所以为精,但以其成色足而无铜铅之杂也。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然圣人之才力,亦有大小不同,犹金之分两有轻重。尧、舜犹万镒,文王、孔子犹九千镒,禹、汤、武王犹七、八千镒,伯夷、伊尹犹四、五千镒。才力不同,而纯乎天理则同,皆可谓之圣人。犹分两虽不同,而足色则同,皆可谓之精金。以五千镒者而入于万镒之中,其足色同也。以夷、尹而厕之尧、孔之间,其纯乎天理同也。盖所以为精金者,在足色,而不在分两。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犹一两之金,比之万镒,分两虽悬绝,而其到足色处,可以无愧。故曰‘人皆可以为尧舜’者以此。学者学圣人,不过是去人欲而存天理耳。犹炼金而求其足色,金之成色所争不多,则锻炼之工省,而功易成。成色愈下,则锻炼愈难。人之气质清浊粹驳,有中人以上、中人以下,其于道有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其下者必须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及其成功则一。后世不知作圣之本是纯乎天理,欲专去知识才能上求圣人,以为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须是将圣人许多知识才能逐一理会始得。故不务去天理上着工夫。徒弊精竭力,从册子上钻研,名物上考索,形迹上比拟。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正如见人有万镒精金,不务锻炼成色,求无愧于彼之精纯,而乃妄希分两,务同彼之万镒,锡、铅、铜、铁杂然而投,分两愈增而成色愈下,既其梢末,无复有金矣。”
时曰仁在旁,曰:“先生此喻,足以破世儒支离之惑,大有功于后学。”
先生又曰:“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传习录

[译文]
蔡希渊问:“人固然可以通过学习成为圣贤,但是,伯夷、伊尹和孔子相比, 在才力上终究有所不同。 孟子把他们同称为圣人, 原因何在?” 
先生说:“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只因他们的心纯为天理而不夹杂丝毫人欲。犹如精金之所以为精金,只因它的成色充足而没有掺杂铜、铅等。人到纯是天理才为圣人,金到足色才为精金。然而,圣人的才力,也有大小之分,有如金的分量有轻重。尧、舜如同万金之镒,文王、孔子如同九千之镒,禹、汤、武王如同七、八千之镒,伯夷、伊尹如同四、五千之镒。才力各异,纯为天理相同,都可称为圣人。仿佛金的分量不同,而只要在成色上相同,都可称为精金。把五千镒放入万镒之中,成色一致。把伯夷、伊尹和尧、孔子放在一块,他们的纯是天理同样一致。之所以为精金,在于成色足,而不在分量的轻重。之所以为圣人,在于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大小。因此,平常之人只要肯学,使己心纯为天理,同样可成为圣人。比如一两精金,和万镒之金对比,分量的确相差很远,但就成色足而言,则是毫不逊色。‘人皆可以为尧舜’,根据的正是这一点。学者学圣人,只不过是去人欲而存天理罢了。好比炼金求成色充足,金的成色相差不大,锻炼的工夫可节省许多,容易成为精金。成色越差,锻炼越难。人的气质有清纯浊杂之分,有中人以上、中人以下之别。对于道来说,有生知安行、学知利行的不同。资质低下的人,必须是别人用一分力,自己用百分力,别人用十分力,自己用千分力,最后所取得的成就是相同的。后世之人不理解圣人的根本在于纯是天理,只想在知识才能上力求作圣人,认为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会,我只需把圣人的许多知识才能一一学会就可以了。因此,他们不从天理上下功夫,白白耗费精力,从书本上钻研,从名物上考究,从形迹上摹仿。这样,知识越渊博而人欲越滋长,才能越高而天理越被遮蔽,正如同看见别人有万镒之精金,不肯在成色上锻炼自己的金子以求无逊于别人的精金,只妄想在分量上赶超别人的万镒,把锡、铅、铜、铁都夹杂进去,如此分量是增加了,但成色却愈低下,炼到最后,不再有金子了。”
其时,徐爱在一旁说道:“先生这个比喻,足以击破世儒支离的困惑,对学生大有裨益。”
先生接着说:“我们做功,但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去一分人欲,便又多得一分天理,如此,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捷便易啊!”


阳明先生的意思:圣人的标志不在外在的才能和学问,而在于内心纯正,时时的心念都持守在天理上,心无杂念,目不斜视,行为端正。这就是圣人人格的标志,常人本来也能达到,可惜常人的心向外求,脱离了天理的轨迹。这就是圣人与常人的根本区别。做到这么一点,人人皆可为圣人。

阅读    收藏 

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三十岁而立,这种立字首先是内在的立,然后才是外在社会坐标给自己的一个符号。从内在的心灵独立来讲,什么样是好的学习?就是把一切学习用于自我,这是中国文化中要求的一种学习方式,人如何达到这样一种融合境界呢?中国人的学习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我注《六经》,另外一种是《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方式读的很苦,需要皓首而穷经呢,把头发都读白了,把所有的书读完了,可以去批注了,了解了这一切,但是更高的一个种境界叫做《六经》注我,真正好的学习是融会了所有典籍以后,用来它诠释自己的生命。也就是说三十岁这个年纪,真正在中国古人的文化坐标中,他是一个心灵建立自信的年纪。它不再与很多外在事物形成对立,而形成一种融合与提升,就像泰山上的一幅楹联,叫做“海到尽头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这是中国人对于山川的一种感受,它讲的永远不是征服,而是山川对自我的提升,就像大海到了尽头,苍天为岸,没有边界,人生走到山峦的顶峰,并不是一种夸张地说我把高山踩在脚下,而是我自己成为山顶上的一座峰峦。其实这就是“六经”注我的一种境界。所以三十而立应该说孔子一直在教学生一种朴素的、简约的生活方式,很多东西不该操心的不去操心,把眼前做好。
 
     所以“三十而立”并不是一个外在的社会坐标衡量你已经如何成功,而是内在的心灵标准,衡定你的生命是否开始有了一种清明的内省,并且从容不迫;开始对你做的事情有了一种自信和一种坚定。我知道中国很多文人做的事情是不求功利目的的,柳宗元的诗说的好,叫作“独钓寒江雪”,我们想一想,在这样一个清冷的冬季,我们视野中的那个孤独的蓑立翁,他钓的是什么呢?没有人在冬天能够钓上鱼来,但是他是为了钓雪而去。这就是魏晋人所说,你去访朋问友,可以一夜跨越山卻,翻山越水到了朋友的门前不敲门转身走了。为什么?我想念这个朋友,我乘兴而来,我到了,尽兴而返。也就是说超乎功利去做一件内心真正认定的事情,这大概是一种立的标准,就是自己认可了,我一生的所为有什么样的准则。当这样的准则再流失过去,再走过十年,四十而不惑。

      怎么样能到四十不惑呢?这就是三十岁以后就开始要用减法生活了,就是不是你心灵真正需要的东西学会舍弃。当敢于舍弃的时候,人才真正接近不惑的状态。什么叫做不惑?就是人面对很多世界给你的不公正啊、打击啊、缺憾啊、不再孜孜以求追问为什么不公平,而是在这样一个坐标上迅速建立自己应有的位置。现代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有这样一句话:“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之道其实是极尽高明之后,也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绚烂之极而归于平淡,真正有过极尽璀璨,在你二十的时候,三十岁的时候,曾经风发扬厉过,那么走过“不惑”的时候才表现为这样一种淡定而从容。其实人在三四十岁的时候。刚好是要用在为社会所用的时候,那么再接下来走到五十岁,有一个意味深长的词叫做知天命。
 
     孔子所说的知天命指的是什么?是人们常说命运、命运,命中有时终需有,命中无时莫强求。难道孔子认为到了五十岁就应该听天由命吗?不,五十而知天命决不是听天由命的意思,那么孔子所说的天命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什么是天命呢?孔子自己其实曾经说过,他说人生走到一定的时候,走到你自己求学呀、学习呀,到了一定时候这么一个境界上,人是应该要“下学而上达”,也就是说要能够了解什么是自己的天命。我们知道在孔子的经典思想里面,一向是不主张谈“怪力乱神”的,那么他又是怎样看待天命的呢?“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他说我从来不怨天也不尤人,即不抱怨说天命让我就这样了,也不往别人身上推卸责任,说是别人导致我这样的,我要学习的就是要达到上达,达到通天的道理,这里“知我者其天乎”是指一种天地大道的规则,让自己如何能够合乎大道。
 
      其实“不怨天、不尤人”是我们今天经常说的话,就这样区区六个字容易吗?一个人如果做到这样的话,那就是硬生生的把很多你可以宣泄出去的抱怨、苛责都压在了自己的心里,因为你不再向他人推卸的时候,就意味着给自己少了很多开脱的理由,那么孔子说为什么可以做到这样呢?就是因为自己一个人内心的完善,自我的解读,合乎大道的追求,比你在这个社会上跟对别人的要求、对别人的苛责都要重要的多。

      孔子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只有小人才会在人际纠纷中不断地蜚短流长,只有小人总在琢磨说别人如何不利自己,而君子宁可能在自己内心建立一个大道之约,那么这种大道就是他所说是“天命”。不见得要去做很多很多的技巧,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在这里说了“知命、知理、知言”三个境界,其实人生的成长是倒着的,我们都是最先“知言”在与人言和读书中了解这个社会,这能够做到知人,知道他人怎么样。但是知人之后不能够担保你不尤人,你也会抱怨别人,因为每个人“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长短之间就会出现磕磕碰碰。再下一个层次就是“知理”,知理之后,人就可以做到“立”了,也就是说人自我建立之后,这种抱怨会少的多;更高的一个层次是“知命”,这个知命就是孔子所说的,作为君子建立了一个自循环的系统,他内心会有一种淡定的力量去对抗外界,这就是知命。
 
      知天命就是内心有一种定力去对抗外界!
 
      所以五十才能够知天命,也就是到这个时候,基本上可以做到不怨天、不尤人,达到孔子的这种境界,这是一种内心的定力。其实这在庄子《逍遥游》中,也有这样的一个表述,《逍遥游》中说,做到“举世而誉之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这就够了。什么意思呢?“举世而誉之”全世界都在夸你的时候,在劝你的时候,让你往前走一步的时候,而不加劝,这个劝是劝勉的劝,就是自己再多走一步,在别人的鼓励和纵容下再多做一点,他说我不会。那么“举世而非之”就是全社会都在苛责你、都在非难你、都在说你做错了的时候,而内心可以保持不沮丧,不加沮,这样才叫做定乎内外之分。

     其实走到天命的时候,就会让我们想起来金庸在武侠小说中写到的独孤求败的境界。也就是说在中国的武侠小说表述中,经常我们会看到,一个少侠,初出道时,用着一口天下无双,锋利无比的青风宝剑,在这个时候,所有那种萧萧剑气,那种张扬的光彩,就是一个人的绚烂之极。等到他武艺精进,人到三十来岁,真正安身立命,成为一个门派,一个掌门人,或者江湖上一个有名的侠客的时候,这个人可能用一口不开刃的钝剑,因为锋利现在对他来讲已经不重要了,他的内功开始变的沉浑雄厚。等到这个人四十来岁,已经成为名动江湖的这么一个大侠,他已经超越了一个一个的流派,而成为一种道义化身的时候,这人可能只用一根木棍,也就说金属那样的一种锋利、跟那种质地对他来讲也不重要了,有这么样一个外在的东西就可以了。而等到他真正走到至高的境界,什么是独孤求败的境界,但求一败而不得,因为这个时候人手中是没有兵器的,这个时候十八般武艺全都内化了,也就是说他双手一出可能就能啸出剑气,双拳一抡可能就能成为铜锤,所有的武艺全都在这个人的内心里,全在他的肢体上,所以敌人为什么不能接这种招,不能破解呢?就是因为你不知道他熔铸了多少武功,所以融会贯通的境界这一直是中国文化所崇尚的最高境界。

      所谓知天命其实就是把人间百态,人间学习的道理,最后达到了一个熔铸的提升。到了这个境界以后,孔子说,六十而耳顺。顾名思义,耳顺就是什么样的话都能够听得进去吗?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听到不好听的话,甚至看到不合理的事,即使六十多岁的老人之间也难免会发生争执,我们如何才能真正的做到耳顺呢?孔子说:六十而耳顺,再听什么样的话,听人家说什么都觉得人家有道理,这一定是自己的天命了解了,在这个前提下,才能够做到最大地尊重他人。什么是“耳顺”呢?就是任何一个事情,你会觉得有他存在的道理;听任何一种话,你会站在他的出发起点上去了解他为什么这样说。其实“耳顺”的境界,用中国文化的一个词来表述就是悲天悯人,其实就是一种悲悯之心,也就是说真正可以了解和理解所有人的出发点与利益,这是一种包容,这是一种体会。
 
      耳顺就是悲天悯人理解与包容。

      也就是说当你见到那么多人的时候,每个人以他的生活方式呈现的时候,我们是有理由惊讶的,但是如果你的这个体系能够体谅到他的体系,如果你知道他带着怎么样的生活历程走到今天,也许就会多了一番谅解。孔子为什么面对那么多学生都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呢?其实这是一种高度。有一个谚语说的好,两朵云只有在同一的高度相遇才能生成雨。高了也不行,低了也不行,其实“耳顺”之人是什么呢?就是不管这个云在5000米还是在500米,他总能体谅到在他的这个高度、他的位置和他的想法。

      其实一个人要想做到耳顺,是让自己先要做到自己无比辽阔,可以愈合不同的高度,而不是刻舟求剑、守株待兔,让自己的标准坚持在某一个地方。其实用这样的观点来解释“中庸”也许更为恰当。“中庸”其实是学习所有外在知识之后,得到内心的陶冶与熔铸。这种陶冶熔铸就好象是我们说的小学、中学时候经常做的一个物理实验,老师给一个铅笔,一个圆画成七等份,涂上七种颜色,戳在那个笔上一转,出现的是白色。这种白就是绚烂之极之后,其实这就是一种外在天地之理在自己内心的融合,达到这样的一个境界以后,才能达到孔子所说的,年到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是不是每个人到了七十岁都可以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呢?不,很多人一把年纪了,论明理做事还不如二十出头的人。
    
     人生苦短,我们怎么做才能早日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呢?
              
     我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说在有一座佛寺里,那么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有很多人到这里的膜拜,但是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是跟它采自同一块山石的很多花岗岩,终于有一天,这些台阶变的不服气了,他们对那个佛像提出抗议,说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我们来自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去膜拜你呢?你有什么了不起啊?那个佛像就淡淡地对这些台阶们说了一句话,因为你们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千刀万剐终于成佛。所以我们看到的孔子所描述人生的境界,越到后来越强调内心,越到后来越从容和缓,在这从容之前,其实要经历多少千锤百炼,甚至于千刀万剐,只有了解一个这样的外在过程,才能稳健地建树自己的内心。
     
     孔子所说的这样一个人生历程的描述,也许对于我们今天来讲也是不同里程碑上的一面镜子,照一照自己的心灵,是否已经立起来了,是否少了一些迷思,是否已经通了天地大道,是否以包容悲悯去体谅他人,是否终于做到从心所欲。仅仅有这种关照还不够,因为人生苦短,在这样一个加速度的社会里让我们都等到七十年太晚了。其实人生有生理年龄,有心理年龄,有社会年龄,我们是有着多纬度的年龄,真正有效率的生命是让我们也许在二十岁,也许在三十岁,能够提前感悟到四十岁、五十岁的境界,也许当我们四十岁的时候已经可以做到从心所欲那样的一种既定从容了。今天的社会给的压力太大了,但是只有一个人有效地建立内心价值系统,才能把这种压力变成一种生命反张力。

     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压力变成生命的张力!

阅读    收藏 
标签:

公益创业

刘玄奇

分类: DSI奇幻之旅

        公益创业者的四种类型

                                                              刘玄奇

公益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 也译为“社会创新”、“社会创业”, “公益创新”或“社会企业家精神”。

牛津大学公益创业研究中心对“公益创业”的定义为:公益创业是个人、机构和网络,通过捕捉新机会,处理社会机构供应不足或者应对是社会环境产品分配不均,从而挑战传统结构失效的产物。也指营利或非营利组织的创新立业,而大多介于两者之间的。在公共部门也存在公益创业。

狭义的公益创业是指创办公益组织,我们这里谈的公益创业取的广义上的定义。可以是创建公益创新项目,组建草根公益创业团队、高校公益创新社团,创建民非、基金会之类的公益组织,可以是创建能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企业,还可以是为企业创建创新CSR项目等。

公益创业,创业是手段、方式,公益是目的。只要达到公益的目的,解决了社会问题,用的手段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种手段或方式也就是参与公益创业的方式。根据参与公益创业的不同方式,可以将公益创业者分为4种类型。

1、参与型

参与型的公益创业者,有点类似志愿者、义工的角色。利用自己工作、学习之外的时间根据自己的专业技能、兴趣爱好等参与公益创业实践,为公益创业项目的实施贡献力量。但这又不同木偶式、充人数式、形式化的志愿者,是秉着真心来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严格意义上来说还不算公益创业者,但他们参与了公益创新项目的创造,且极有可能成为潜在的未来公益创业者。

2、深度参与型

深度参与型的公益创业者,多为公益创业机构的核心志愿者骨干,或全职员工,这部分群体可能是全职负责机构的某部门,也可以是兼职解决机构的重大需求。但这部分人对公益创业机构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并且这种参与不是短期的一天、两天,而是长期陪伴式的参与。但对机构的发展不负最终责任。我们可以把这部分人称作公益创业机构的“发烧友”。

3、主导型

主导型的公益创业者,可以是机构创始人及联合创始人、某草根团队的创始人以及某机构旗下的公益创业项目的负责人等等。这部分人多为全职公益创业者,兼职的草根公益创业团队创始人也属于此类,他们主导着公益创业项目的发展,

4、公益创业家、社会企业家

公益创业者的最高层次就是成为社会企业家、公益创业家,也可以称这部分人为“深度主导型”,这部分可能原本是企业家,也可以是公益机构领导人,他们非但是机构或项目的创始人,并且已经有成熟的运营模式,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给这部分群体的称号是:“社会企业家”或“公益创业家”。

将公益创业者分为四个层次的意义在什么地方?这对于公益创新支持型机构而言特别重要,助于机构清楚自己的定位。也有利于公益创业者理清自己的“定位”,因为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参与公益创业的方式。我们把公益创业者分为四个层次不是主张分四个圈子,相反,我们鼓励四个层次间增进相互的互动、合作。同时,支持公益创业者的不断升级、成长。任何一个公益创业机构或项目,这四种类型的人都不可或缺。我们需要公益创业家创造、推动项目,需要“主导型公益创业者”成为项目负责人或合作伙伴,需要“资深参与型公益创业者”加盟为全职,需要大量“参与型公益创业者”贡献力量,降低公益创业机构的运营成本。

根据四个层次,可以找到这样一些对应的项目:

主要关注“参与型公益创业者”的项目有:零点公益创业发展中心的高校讲座、高管一日助理、闪聚;友成基金会的社会创业咖啡课;EFG的高校创业课堂;德鲁克青年社区读书会;湖南大学的公益创业选修课;DSI“公益创业家精神”全国高校巡讲项目;各高校公益类社团;以及各种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等;

主要关注“深度参与型公益创业者”的项目有:友成基金会的小鹰计划;iJoin社会创新咨询;中国公益创业者训练营;黑苹果社会创新营、青年汇、创建黑苹果高校社团、四季会、实习联盟;德鲁克青年社区资助高校创建德鲁克社团;以及高校的公益创业社团骨干培训。

主要关注“主导型公益创业者”的项目有:NPI公益孵化器;SEI社会创业家学院;上海社会创新孵化园;联想公益创业大赛;顺德公益创新大赛;广东与人公益基金会;黑苹果大学生公益创业项目资助;海航社会创新大赛;芯世界社会创新;社会创新7步走项目;北极光清华公益创业实践赛;宁波诺丁汉大学社会企业大赛;中国公益创业高峰论坛等。

主要关注“公益创业家、社会企业家”的项目有:香港社会企业高峰会;南都基金会银杏伙伴计划;BC社会企业家技能培训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百人计划”;深圳慈善会的“星火计划”;中民慈善信息中心的“公益慈善人才”;资助中国社会创业家赴美参观培训的易社计划;北大阳光公益慈善领袖高级研修班;中国公益创业家年会;上海社会企业研究中心社会创业与社会投资论坛;DSI中国公益创业导师高级研修班等。

由这些项目可以看到,关注公益创业领袖、社会企业家的项目知名度相对最高,且投入的资金最大。而在参与型的层次几乎很少有在公益创业领域知名度很高,且资金充足的项目。大部分机构都把资源、资金放在了金字塔顶尖的项目或个人,因为这部分的投入似乎可以有更快、更明显的产出。而实际可能有些不尽人意。因为这个群体在中国还非常少,所以会经常出现某人、某项目享用多处的资源、资金、机会。所以便常出现“在很多公益培训、论坛见到的多是老熟人”以及某些项目拿奖拿到手软的情况。关注公益创业教育启蒙教育、支持初创型公益创新项目的机构太少。

所以,在这里我呼吁更多些机构、资源、资金开始多加关注“参与型公益创业者”群体,如果公益创业的氛围上不去,公益创业家们的项目也将难以做大。同时有了“参与型公益创业者”的不断成长,未来才可能有更多未来的公益创业家、社会企业家。

http://s1/mw690/48c8dbb1gd77e31d5a270&690

http://s9/mw690/48c8dbb1gd77e32688be8&690







阅读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