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高考

预选

记忆

制度

公平

成功

奋斗

苦难

泪水

青年

教育

    在我国50多年的高考制度文化发展上,高考预选制度是一个已经消失的历史词语。

    当今,我们已经淡忘了那个曾经折磨高考考生的制度,高考预选制度是在一个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

    1981年到1990年参加高考的考生,高考预选制度在他们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这段历史不应该遗忘,因为这个制度的实施折射了高考改革某些非理性的特征,梳理这段历史也是一种警示。作为一名高考预选制度的劣败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不能不说一说它带给我们一代有为青年的剧痛。高考预选是一座山,它就横亘在我们前面,实施预选的10年中多少莘莘学子倒在爬山的路途中,他们苦读寒窗十几载,个别甚至仅高中就读过十载,甚至更多,却无缘摸一下高考的大门,就轰然倒下了。没人去统计这10年中,有几百万学子没有参加过高考就含泪离别了心爱的校园。制度的不公平、不合理,让千万学子欲哭无泪。

    现在,让我们这些过来人看一看高考预选这个摧残千万学子的制度是如何出台的:1977年恢复高考后,因为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之间存在巨大差距,为了减少高考工作量。1980年,经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讨

标签:

非物质

文化

遗产

临朐

庄农

杂字

     近日闻得《庄农日用杂字》被列入潍坊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颇为欣慰,其作者马益著是临朐县七贤店镇胡梅涧村人,是清朝初年的老秀才。他出身于农民家庭,赋性聪颖,十岁能属文,及长博学多闻,兼习杂家艺事,无不精妙,却怀才不遇,屡试不第,只于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得岁贡,因此受到乡绅的讥讽嘲笑和父辈的责备,一次其父训斥他:“文不成才,农不识谷,一生何以为计。”不公正的舆论和压力使马益著积怀难释,愤然执笔写成《庄农日用杂字》,以泄心头之恨,以堵他人之嘴。马益著耕读一生,终身布衣,年逾八旬尚勤奋著作。除著有《庄农日用杂字》外,还有《四书声韵编》、《无牙诗解》、《诗韵撮要》等十几种,皆曾行抄于世,可惜后来多已散失。

    庄农日用杂字》全书474行,2370字,一韵到底,保持了民歌押韵特点。内容涉及农家百科,但连接自然,且形象,有故事性。此书从春耕、夏锄、秋收、冬藏,写出一年的农事活动,中间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