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2014-03-20 18:16)
(2009-06-05 16:11)
标签:

杂谈

与此同时,曾在山东矿管厅(现归属山东国土资源厅)地质勘探队工作的退休干部沈周田,对人们所说的几种 “蜂窝石”,特别是对大季家海湾的蜂窝石的出露环境、地质成分、孔洞成因也做过详细的考察,但得出的结论,与李伟的观点倾向明显不同。

沈周田的分析论文是:

 

从蓬莱栾家口,沿海岸线向东至大季家山后一带,出露的岩层有火成岩(岩性为花岗岩、玄武岩),变质岩(岩性有千枚岩、石英岩、大理岩),还有少量的沉积岩(蓬莱阁西侧的紫红色砂岩).

大季家山后一带,出露的地层为大理岩。在一些小海湾中,发现了一些蜂窝状的岩石。石头有白色的大理岩,有黑褐色的石灰石,其化学成分为碳酸钙。这些岩石杂乱堆积在海湾里,长年被海浪冲刷摩擦,形成较平滑的表面。就在这

这些大理岩在海水中,由于表面浮生(或附生)一种活跃的海生物。特别是那种小圆海螺,由于它们长期分泌一种酸性物质,与大理石------碳酸钙发生化学反应而被溶蚀,经长年累月,逐渐由小孔变大孔。当然,也不排除潮汐带着大量泥沙,对该洞穴的旋转冲刷,更加快“蜂窝”的形成。尽管洞穴的大小、深浅有变化,但孔洞壁均较平滑。因此,可以说大理石上的洞穴构造是次生的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