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木鱼儿
木鱼儿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10,014
  • 关注人气:6,17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2023-09-10 13:37)

       五年前搬进天畅园小区,结识了几位乒乓球友,后来又建了京人京事群,大家除打球还常在小花园聊天下棋拉琴纳凉。前两天有热心人提出自驾草原天路.....两年没出京了,还真想透透气,更何况没去过天路,十人(含四对夫妻)三辆车准时出发。
      天路是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边缘,平均海拔1400米,没到尚义,耳朵就有反应了。草原天路绵延132.7公里,西起尚义南大青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东至崇礼桦皮岭,是连接崇礼滑雪区,赤城温泉,张北草原,白龙洞风景区的一条重要东西通道,也是中国十大最美的公路之一。
       下午三四点赶到天路西,蓝天白云,风和日丽,正碰上白云飘飘,唾手可得......可惜后来再没见到这种云。










       天路犹如一条蛟龙,盘踞于群山峻岭之颠,忽高忽低,跌宕起伏,巨大风车给寂静山林添抹了一分活力。大概时间还早,没什么色彩和层次。说梯田,就是莜麦与啥绿植的间种,也不成气候。有些路段大概承包了,老乡弄个骆驼几匹马蹲那等生意,不少摆摊卖自产山货,商铺饭馆旅社很多,还有些娱乐设施。这儿冬天巨冷,只有暑期高峰,四五千人/天,还好错过了高峰。









没事多跳跳健身呀!



草原天路十人合影,大家老当益壮,跳起来个个宝刀不老,都很棒哟!



 

       边走边停,边拍边行,一百多公里的路程相对枯燥,倒是每天饭桌上乐趣多多。现在饭店旅社都没人了,惟独我们一家可劲地造,晚餐吃到9点多。热心的邻居带来古井贡,国1935酱,饮料水果小零食,再加餐餐10菜,林林总总丰富多彩。


晚餐点了一个烤羊腿,妈呀,齁咸,不仅羊腿咸,啥啥都咸,东北人开的馆子就是咸。这里30斤重的白条羊约千余元,褪毛但不包括头和内脏,贵吗?
       大伙说养生,聊家常,互通有无,交流学习,还说自己的初恋......一帮人更像久别的朋友,说说笑笑,好不热闹。都是老北京,说起那些老事记忆犹新,津津乐道。
       其实我算不上老北京,五十年代父亲工作调动,全家从沪迁京,住分司厅胡同5号,与祖父母及其三儿一女同住一所院落,两年后搬至和平里九区一号煤炭大院。
      但我挺爱串胡同,那时同学都住安定门交道口一带,常去人家玩,爱吃炉上烤得焦脆的窝头,喜欢抱着烟囱取暖,谁家包了饺子,全院都能吃到......后来随城市发展,胡同逐渐消失,大家都搬进了楼房,即使门对门,也不相识。而今天呢,虽住楼房,但邻里关系依旧,这是因为过去都忙于工作,而现在全退了,放松了,自然就走到了一起。










       一晃几十年,儿孙都大了才发现自己也老了,难免感慨......其实说白了,人生就两件事--一生一死,活着是偶然,死亡是必然。经过风风雨雨,好不容易走到了今天,很多事情告诉我们,意外和明天不知哪个先来,珍惜今天,充实今天,快乐今天,就更显弥足珍贵了。(有些片子借用大家所拍,再次谢谢)

阅读    收藏 
(2023-07-08 18:16)
分类: 闲说杂记
        我几乎没种过什么花草,因为种啥啥死,甚至小葱也不活,明明种下最好的一段,但没多久就空心了。
        今年清明,看人家栽花种草,绿绿盈盈,很养眼,于是也想再试把,何况有紫苏薄荷籽呢。之后买营养土,火山岩,喷壶,工具等,再备大小花盆,种前咨询专家。那几天起来先看花盆,三五天后紫苏果然冒出小尖尖,几天后越来越多,密密麻麻抱盆,一指高时,针似的杆顶着小叶晃晃悠悠,柔弱娇脆,喷点水就东倒西歪。专家说太密了,我以为间苗就是拔呗,第二天留下的像喝了酒,醉瘫一团,且不再醒。
出苗很快就爆满

细细高高的杆成了一堆乱麻

至少间下半斤多的紫苏苗,焯一焯全吃了,嫩嫩的很爽口。
第二次还是密

间过的苗就东倒西歪,不敢扶,一扶就断。
       第二次再种,间距还密,但这次特意将留的秧苗周边按实。其实所有花草都追光,于是要不断转盆,但终因根太浅又告失败。有点不甘心,再种第三次,遗憾的是咋侍候都是那德性,怀疑这不是紫苏籽,随之放弃。
       薄荷出苗后比针还细,更娇嫩,十来天都没动静,于是果断拔掉又买了两坨薄荷秧苗,一指多高,每坨十棵,秧苗裹着一包泥巴,塑料布緾的很紧,不敢拆撒,收到即种。但几天后发现叶子枯萎,一碰就掉,赶快把盆搬到阴凉处,也不敢浇水,小苗还是渐渐变黑,大概十来天就全死了。将秧苗拔出一看还是原来那坨,根一直没扎出来,而泥巴又硬得像团胶泥,掰开都挺费劲,喝不到水,吃不到营养,活活憋死那坨泥里。

种后第二天还挺喜庆,高兴了没几天,后来就一天不如一天,最后都活活憋死了。
       连连失败挺郁闷,不知如何是好,巧与绿化队一师傅聊天,看着眼前的绿簪也不错,油油绿绿,生机盎然,请他偷着给铲了三棵,立马回家种下,才知不管种啥第一次都要从上到下浇透水,如果土还软,就不用浇,第二次也要浇透......我怀疑薄荷紫苏的死,是否与没浇透水有关,可专家没说呀?

刚种上的绿簪油亮油亮的,很喜人。
       北京今夏热得出奇,常有40度高温,每天早上都拉窗帘,生怕绿簪热着,也就绿了十来天吧,肥硕的叶子就莫名卷黄边了,用网上土方白醋加水喷,也不管有用。唉,这阵子几乎啥也没干,紧着侍候还不买账。

十来天后,叶子开始卷黄边,一点招也没有。
       有人说,他养花都是好土好肥好盆,买了死,死了买,买了再死,但每次都找原因,总结经验,十多年了也没完全搞明白。他说这事不能操之过急,要感受其过程......天呐,我可不愿为它赔上那么多时间!那天电梯有人抱着要扔的花盆说,自己买过多次,明明看着朵朵盛开,但到家两三个月就死了,最短一个月,且不止一次。
       应该承认,养花并非想像那么容易,其中有很多学问。在网上买,老板绝不会把养花的秘诀全告你。噢,您买盆花老不死,那他还挣什么钱呀,除非你很在行。
       后来师傅说,其实绿簪很疲实,但今年太热也都黄了,我一看,果然绿化队的也都黄了。师傅说,别养了,费水还耽误功夫,想看就下楼看吧。

绿化队成片成片的绿簪都黄了,我那三棵还算啥。
       主观说,咱没学过,压根就不懂。客观说,楼房养花不接地气不说,还不通风,这是最致命的。前两天在小区群里送陶盆,一直没人搭理,看来很多人都知楼房不宜养花,而我还傻傻乎忙了两个多月。
       有人戏言,真不养啦?不养了,除非住别墅咱自己有地----穷开心吧!






    
    

阅读    收藏 
(2023-01-01 14:53)
分类: 图文写真

协和印象
      七十年代末工作单位在灯市东口,与协和医院为邻,医疗关系自然在那儿,看病只须从单位拿个三联单,回来实报实销。
      其实最早去协和是1974年,内蒙插队两年多后分到当地一家医院,一年后刚转正却不幸得了一场大病,单位无奈,只得把我送回北京。那时还是文革后期,严格控制外地人进京,看病必须持省级医院介绍信,而我是直接从当地回京的。当时母亲刚从传染病医院退休,多方托人,总算以高烧待查,从急诊室住进了协和内科病房,即现在的老楼。
      接诊的是鲍云大夫,当时40多,是北京佑安医院进修的。她非常认真,边问诊边用酒精棉不断地擦身物理降温。第三天正碰上内科张孝騫主任大查房,鲍介绍了情况,张提出自己的意见,病情马上有了缓解。
      后来得知张孝騫是协和泰斗,从医65年,是中国现代医学创始人,一级教授,院士。2017年,协和医院还专门举行了张孝骞教授诞辰120周年纪念大会。
       那时住院的护理工作全部靠护士,根本没有护工之说。护士不仅要给药打针量血压搞病床卫生,还要帮病人翻身喂饭,洗头洗脚,处理大小便等,一天到晚忙忙碌碌。
      第二次住院需手术,那天排在上午第三台,但快11点了,大夫还没下来,正巧协和副院长,妇产科主任郎景和路过,知此情况后,马上叫护士把我推进手术室,事后才知是郎院长亲自作的手术。
      那时的协和真是德艺双馨,不愧为救死扶伤的典范!
      后来工作调至朝阳区,便在中日友好医院就诊。协和几乎没再去过,每每路过米市大街,发现原来6层的门诊楼,不知啥时变成了11层。单位前些年指定体检医院,近几年可四选一,但每次都乘电梯直接到9楼,完事走人,从没在转过。
       最近再去协和,着实眼前一亮,尤其9点多的光线,让门诊楼有了不一样的感觉......看完病,索性直上8楼(患者能上的最高层),用手机拍了点片子。
      随着改革开放,医院也走向了市场,据说各科室要对医院承包,如果完不成定额,就要扣科主任和医护人员的奖金,由此便出现了大处方,吃回扣,开假药,走穴,医药代表等,现在这些都已成了公开的秘密。
协和印象
门诊楼大厅有两个机器人,可以随时与其咨询,讲得很清楚。
协和印象
大厅里的滚梯,上上下下人不断。
协和印象
大厅非常宽,从二楼往下拍的。
协和印象
九点多光线照在天花板上,煞是好看。
协和印象
自动机前的工作人员,帮助大家使用。
协和印象
      疫情期间,医院是交叉感染危险之地,去医院必须有手机,那些没手机或不会用的,要有人陪。协和人更是格外多,每天六七点,门诊楼前便堆满了人,抽血的也只能提前半小时。
       八点开门后要先晾北京健康码,再扫本院码,还要持当天挂号单据或协和短信,或出示必要的“证据”,再测体温才能进大门。各科室门口仍有护士把关,再扫其二维码提交,通过才能进。
      大夫全身防护坐在桌旁,患者戴口罩坐于门口一凳上,距大夫三米多,当然这些都是对医患安全负责,无可挑剔。拉这般大距离,能否保证医患不再冲突迭起,难说。
       北京自医事改革后,三甲医院的知名专家挂号费100元,自付60元,普通号50元,自付10元。三甲医院的国际医疗部都有特需门诊,一些百元专家也在国际部医疗部轮班,挂号费分别是300元,900元和1200元(其中1200不明标,而是在挂号处交)。
      国际医疗部的所有费用包括挂号,全部自费,一分也不报,所以每逢百元专家坐普通门诊的号便显得弥足珍贵,也格外难挂,即使你盯着手机提前等待放号,也未必能挂上。犹如高速路一下上了几百几千辆车,必然堵塞,堵在后面的即使早早上路了,因号源有限也挂不上。
      自费看病,实在是病人无奈之举,带上全家积蓄,甚至是借债和卖房钱,奔全国最好的医院,为的是救一条命,救一家人!既然来了,多贵也得狠下心,所以国际医疗部的特需号也永远是挂满。
      写到这儿,不禁想起方清平说的一段单口相声:大夫对病人说,你的病普通号看不了,得挂专家号。他咬着牙挂了200块的专家号,结果一推门,还是昨天那位大夫。他说您进步够快的啊,一夜竟成专家了。大夫说我本来就是专家。那您昨天为什么不给我看?大夫说,昨天给你看,医院就少收185!
      这虽是讽刺,但当今也不乏这种缺德之人!
      百姓盼医改,但改来改去,没见什么务实的,医事服务费倒抬得老高,尤其疫情一来,现在看病就更难了!
协和印象

协和印象

协和印象

协和印象
从玻璃窗往东拍,看到了国贸。
协和印象

协和印象

协和印象

协和印象
      另外,不知从何时开始,医院又出现一种叫“护工”的新工种,他们多为外地人。住三甲医院患者雇一个护工,一天24小时,180到200元不等,有的还管饭。据护工头目说,护工归医院所管,晚上还出租简易睡床,所以医院对护工费还要提成,如此一来,医院--护工形成了利益链条!
       这种明显加重患者及家庭经济负担的医疗怪胎,算不算一种变相的医疗腐败?
      原来的医院就是医护人员,哪来的护工?每年医疗系统还要评南丁格尔奖,奖励那些勤勤恳恳的护士,可现在的活都让护工干了,护士只是送点药量个体温作个记录。医院的此招,既照顾了护士,又狠狠宰了病人一刀。
      这些人不懂卫生常识,更别说护理了,睡觉打呼,洗澡洗衣,在阳台煎炒,弄得病房乌烟瘴气。这里寒暑空调,不怕刮风下雨,钱还挣得多挣得快,遇上好心人还管饭,还有水果,于是一招呼,左邻右舍七姑八大姨纷纷涌进大城市......
      每个人都会生病住院,翻身喂饭,洗头洗脚,处理大小便等,靠家人照料很有限,但现在护士都不干了,那些术后或年纪大的又急需,所以只能找人。而国外的医院是不允许任何人(包括病人家属)留在医院的,一切都由护士承担护理工作。
      现在医院都有大把的护工,只要花钱就能请到,这似乎已约定俗成,但却没人质问,现在护士的职能是什么呢?
      此现象极为普遍,卫生部门是不是应该管管。近日网传国家首次组织开展的高值医用耗材集量采购,在天津产生拟中选结果。据来自国家医保局消息,国产心脏支架价格从均价1.3万元左右下降至700元左右,所以只要官方重视,为民解忧不是难事。



阅读    收藏 
分类: 光影世界
        八年前,曾在颐和园拍过金光穿孔,后来这组片子每年冬至前后都会被一些人转到微信上......想想,那年拍完片天已全黑,揹着相机角架独自坐上公交,虽然乏累,但心情愉悦,因为终于拍到了壮美的金光穿孔!今又冬至,我却坐在家里,默默守候着疫情带来的孤独与伤感.......从月初开放后,羊羊已变成了成片成堆的羊群,犄角旮旯哪哪都是,网上尽是亲朋好友离去的画面,无限的悲哀笼罩着华夏大地,多灾多难又无辜无奈的百姓啊,谁还有心情,谁还敢再去颐和园呢?
       我愿静静守候在家,回放八年前自己在冰天雪地英勇拼搏的画面,回忆那份纯真惬意的快乐,当然更企盼眼前的疫情能借冬至的到来,彻底走远走远......

冬至看颐和园金光穿孔

      冬至这天,上颐和园十七孔桥的人骤增,因为这天下午4点一刻左右,夕阳的余辉能把17个桥洞全部映红。其实两年前就有人告我,但一直没得闲,直到今年冬至的第二天才去。
  啥时拍十七孔桥,桥洞都不可能全亮,一年只有这天的这个时间,17个桥洞才能变成金色,因为这天太阳高度最低,阳光能够灌满整个桥洞,形成金光穿孔。
  很多人是头天就来过,他们说昨天比今天漂亮,但也有人说,冬至前后两三天效果都差不多。我也这样认为,宇宙之大,天体无际,差一两天应该问题不大。        

冬至看颐和园金光穿孔

冬至看颐和园金光穿孔

冬至看颐和园金光穿孔

冬至看颐和园金光穿孔

冬至看颐和园金光穿孔

 

冬至看颐和园金光穿孔


冬至看颐和园金光穿孔

冬至看颐和园金光穿孔

      这天气温降了5度,且刮风,两点多到,总算占了个好位置。桥背面结着厚厚的冰,北风一吹透骨凉,足足等了个把小时,3点多人越来越多,又是里三层外三层往上糊......  
  有人开始上冰面,很想知道下面的感觉,这边是厚厚的冰,洞那边却是湖水涟涟,低镜头肯定比俯拍感觉好,但想下又怕冰不实。
  最终还是下决心离开已占的好位置。
  此时颐和园是不允许游客下冰的,所以没有下之路,只能顺着栏杆往前走,直到与佛香阁差不多相对的位置,有块1·5米高的小石台,先翻过栏杆,再踩在石侧面拳大的窄小石片上,一点点往下,这对我来说都不是问题,担心是怕下去再摔,因为去年不慎摔过一次,脚腕骨折休了四个多月,但此时好像全忘了。
  冰上很多乍裂大缝,有的地方还渗水,其实昆明湖水并不深,但万一落水也会冻得半死····走了几步感觉还行,因为冰面上有层薄薄的土。
  不能直拍桥洞,一目了然就成了冰洞水,所以还以右侧为佳。冰上大约七八十人都集中在右面,就听一会儿咔啦一声,人们惊叫着呼拉散开,一会儿又咔啦一声····也有胆大的照直往前走,其实桥洞跟前已全是水了。
  冰面比上面还冷,一会儿手指就僵了,大概20分钟后上来--脚踩上地,心才踏实了。
  

冬至看颐和园金光穿孔

冬至看颐和园金光穿孔

 

冬至看颐和园金光穿孔


冬至看颐和园金光穿孔

冬至看颐和园金光穿孔

 

冬至看颐和园金光穿孔


冬至看颐和园金光穿孔

冬至看颐和园金光穿孔

冬至看颐和园金光穿孔

冬至看颐和园金光穿孔

冬至看颐和园金光穿孔

冬至看颐和园金光穿孔

冬至看颐和园金光穿孔

阅读    收藏 
(2022-12-09 14:43)
分类: 灯下漫笔

       中国书法主要有五种书体:楷书体(魏碑、正楷),行书体(行楷、行草),草书体(章草、小草、大草、标准草),隶书体(古隶、今隶),篆书体(大篆、小篆)。
       很多人对学书法有点不屑一顾,说现在是信息时代,有电脑手机就行,书报是标准宋体,还有各种书体软件,所以没人再琢磨谁写得好不好,看懂就行,没必要再专门学。
       笔墨宣纸是中国特有的书写工具,经过千年的创造实践演变,充满智慧语言的汉字,不仅具有独特的形态美,表意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内涵和意蕴,其音、形、义的结合体,是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字所无法比拟的。从龟甲兽骨的原始文字,到金文、篆文繁复的字形,再到隶草行楷,都彰显了书法飘逸如画,沉稳庄重,含蓄内敛,个性飞扬之魅力,这也是历朝历代书法家追逐的梦。
       没电脑手机时,就有中国书协,省地县还有三级书协,常举办展览交流评比活动,和作协,影协,摄协,美协,音协,舞协一样,进了圈子就是行家。
       我也喜欢书法,但谈不上酷爱。上学时发的新书课本,父亲必在书皮写上语文,算数等,那代人读私塾,不仅书法好,古文也好。上课爱把父亲的字描成立体的,再画许多小人,弄得封面脏兮兮的,为这没少挨骂。
       中学后爱看父亲的字了,或认为写得很棒的,现在看大概就是行草。看多了便知,噢,原来这字可以这样写,那字可以那样写,常默记偏旁或笔划,用其字的部分融入我之字,有的则整搬整用,那时也算班里写得好的。
       文革是个练字的好机会,启功说:我哪是什么书法家呀,纯属抄大字报抄的!我又何尝不是呢,从早到晚笔不离手,大抄小抄有稿就抄,抄着抄着就成了“字不错嘛”!
       八十年代初,报社率先扔笔,编改录传等全部计算机。年复一年,字打得挺溜,但遗憾的是手不会写字了。
       退休后诱惑不少,这也想学那也想学,直到今年才上了隶书班。喜欢隶书的扁方,起笔蚕头,收笔燕尾,左右分展,朴厚灵活,憨态可掬,殊多生趣,当然更喜欢现代的“今隶”。
       教材是《汉张迁碑》。张迁,生卒不详,字公方,东汉时期大臣。自幼禀赋聪慧,多才多艺,学习京氏易经。担任州郡小吏,出任毂城县长。勤政爱民,劝课农桑,体恤罪人,尊重老人,其下化之,道不拾遗。后迁荡阴县令,抵抗黄巾军冲击,卒于任上。
       中平三年(186年),其部下韦萌为纪念张迁功德,篆刻《张迁表颂》碑,矗立东汉无盐。张迁碑明代出土保存完好,碑文书法朴厚劲秀,以方笔为主,方整多变,笔划严谨,丰腴不失于板刻,堪称汉碑中上品。

       老师的贴有年头了,一页页都快翻烂了,不舍扔,是因有很多批注。将书看到这份上,可以说老师不仅临得像,且把其书体也研究透了。如果按古人写贴思路,即使贴中没有的字,老师大概也能写出一二。
       现在网课不见老师,但凭执笔、声音及点评作业,便知是位严谨认真的先生。此贴他临了大半辈子,至今还在临,不管讲不讲课,每天都要临写一两遍。静静坐于桌旁,细细琢磨每一笔划,感悟精神韵致,这也是一天最愉悦的时刻。



这是老师的字,喜欢其厚重饱满,墩实流畅,粗细兼顾,临的非常到位,每一笔都很有功夫哟

      

       他教大家迭纸用纸用笔用墨,纸见长方利写隶,纸可反复用至呈黑纸,用过的笔及时漂洗,干墨加水用墨研......特别强调,临贴是一辈子的功夫,不能简化跳跃,不能焦灼急躁,要学会慢慢积累,掌握行笔规律,运笔技巧,才能逐渐品出每一字的味道......
       老师说写字也讲节奏,一笔一划,孰大孰小,孰粗孰细,孰轻孰重,孰长孰短,以字的间架结构决定,写出来就耐看舒服。后来得知老师还会拉二胡,不是拉小曲,而是正经八百登台演出的乐队,这是十年的功夫呀!一支曲目演出成功与否,是靠各种乐器以各自的节奏,在指挥家的引导下,围绕主旋律,默契配合才会成功的。
       一般老师每次讲40多个字,对照贴一笔一划教,针对每一个字会边写边说:方笔切入,拉住,推, 圆笔收,注意间距,大小方向,大小梯形,有弯度但总体平直,有弧度有弹性,四点有变化,小燕尾收,把握主笔,每笔到位,笔细不弱,笔粗不拙,圆中有方,方中见圆,注意斜度,位置走向,知道起点,注意止点......一个字恨不得说一堆话。外行听云山雾罩,不就写个字嘛,至于那么复杂吗,按笔划写就是了。但不听老师的,写出来就是别扭难看,没那个味道。
       初临贴,有的字很别扭,“张”的弓字旁实在难看,扭来扭去,没看出一点美,写了段时间后琢磨,我们现在写的张,弓字最后一笔还是用了老祖宗的笔法,此笔大概就是张迁碑所说的“拙”吧。
       每节课认真听,课后反复练,说反复,其实没那么用功,然后交作业。老师针对每位的基础,一人一尺,不管好孬,先表扬一下,退休了还学书法,不易,有人初拿笔,更不易,首先培养兴趣,才会有进一步提高。班里尽是好学生,有学过几年的,更有十几年的,都写得有模有样。就像大家一起盖房,自己刚开始挖地基,人家那边已立高墙上樑了,差距甚远,自愧弗如!
       写字如养生,似练功,此话不假。当静下心来,精神高度集中,会感临贴过程中,全身微热,甚至小汗,能连续写几个自己满意的字,会倍感神清气爽心情舒畅!

这是俺临的,自觉发软无力,比较单薄,很多笔划不到位,问题多多,继续操练

       面对《汉张迁碑》还想说,其实古人韦萌也是位了不起的人物,其功绩甚胜张迁。张迁功德兼备,表彰颂扬,铭记史册,理所当然,而韦萌一篇篆刻《张迁表颂》碑文出土,震动书坛。两千多年后,因其方笔为主,粗细相间,运笔遒劲,曲折有力,丑拙古朴等,被中国书法界誉为汉碑中之上品!文学家王世贞评价:书法不能工,而典雅饶古意,终非永嘉以后所可及也。 

       现此碑文在隶书及金石界有着广泛的粉丝,不仅有古隶,今隶,还有艺术隶,酷爱这种书体的,多为书痴,有人站立,噌噌噌,能一气呵成几米长卷,令人惊羡恋慕!





以上三张是从网上荡的艺术隶,感觉不错
       今天,韦萌绝对想不到,自己当年一纸碑文,竟成为后人研习隶书和金文历史的宝贵资料,其不仅影响了历代文人墨客,还激发了一帮老头老太喜隶学隶的热情,老来操笔,勤学苦练,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仅此,韦萌感慨万千激动不已,点个大大的赞,那是必须的哟!
   

   

   

   

   

   

阅读    收藏 
(2022-11-12 16:36)
分类: 光影世界


       前不久曾路过圆明园东门,琉璃瓦古建大门很吸引人,过去都走南门,东门还真没去过。下车后往回走不远有“圆明园遗址公园”牌子,两个东门是不是一回事,不知道,进去再说,果然这就是八国联军火烧的遗址。这里植了一些芦苇,芦花正盛,很给园子提气。那天周六,碰上美术私教班学生写生,一个孩子至少跟一家长,人显得很多。
       遗址处都用粗麻绳拦着,观看有十多米距离,原以为遗址不太多,这次发现往西几乎全是片片汉白玉残雕及巨石,甚至还有专门养鸟的地方,为保护遗址,像屋子一样都围起来了。那些残石断堤经过一百多年风雨浸蚀,雕刻的花纹还是那么清晰细腻精美,可想而知当初这园子该多么风光多么奢华!要保护这些遗址很难,要重复原貌更是难上加难。
       有个妈妈对八九岁的孩子说,你看这些雕刻多漂亮,可惜都被烧了......孩子却不屑一顾地说一点也不漂亮,我不喜欢,说着就跑了。我不知这么大的孩子,难道一点历史都不知吗,这就是我们现在的教育!
       今天来主要还想拍点RWL格式的片子,过去因内存小,一直用JPG格式,这种格式占地少,但信息量仅为RWL的20%-30%,现在电脑配置高了,内存大,完全可用RWL格式,还可对片子精加工。
       现在已进入冬季,五点就已经没啥光了,摄影是光和影的艺术,无光很难拍好片,不过回来弄了下,感觉还行,与大家分享。



进门有个小水塘,秋意甚浓,还有两只黑天鹅
































阅读    收藏 
(2022-11-01 19:48)
标签:

杂谈

分类: 图文写真

       最近北京疫情呈多点小爆发,很频,几乎每天都有几个或十几个阳,不敢出远门,谁也不知啥时碰上爆雷,绿码就变红了。天天基本两点一线,早游泳,下午习书学画,绝对听话,不敢越雷池半步。
       但眼看秋就慢慢过去了,往年逢秋,都要拍点片子,现在环境不行,人也有点发懒,但还是想出去走走,找个近处速去速回,大概问题不大。
       首选北海,因为好多年没去了。翻阅博客,还是2012年冬与影友去拍接片,后来曾与同学聚会,疫情又三年,一晃十年,真乃时催人老矣! 北海离家相对近些,但却来的不多,甚至都没登过白塔,究竟它有多高多大多白,不知道,每次只是远远地眺望。
       看见巍巍白塔和碧波荡漾的水面,就想起让我们荡起双浆这首歌,不由轻轻吟唱......如今歌的词曲作者乔羽刘炽两位老先生都走了,我们也都进入老年。但活泼优美的旋律,一传几代,常唱常新,久久难忘。
       要说啥是旅游,旅游就是从一个呆腻了的地方,不顾一切地奔个陌生地,花钱受累也非要跑一趟。其实北京还有很多好玩的地方没去过,但总认为家门口的景尚有机会,其实不然,现在都老胳膊老腿了,即使有兴,恐怕也难再爬白塔了。
       从北门进右拐就是静心斋,这儿始为明代普通宫房,原叫镜清斋,清乾隆21年,扩建后为皇太子书斋,清光绪26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从中掠走大量古玩,1902年慈禧再次对其修茸,并改名静心斋。解放后,这里作为国务院参事室和中央文史研究馆办公之地。五十年代祖父被聘中央文史馆馆员,时年已七十多了,印象中还常常独自乘黄包车来这儿上班,一直上到1966年文革开始......1982年国务院将静心斋归还北海,公园正式对外开放

静心斋是一座自成割据的小巧园林,风光如画,妙趣无穷,以山、池、桥、廊、亭、殿、阁等优美建筑布局取胜,主要建筑有静心斋、韵琴斋、抱素书屋、枕峦亭、叠翠楼及沁泉廊等,叠翠楼为园内最高两层建筑,登楼远眺,北海景色尽收眼底,为我国园林艺术中的杰作之一。







偶遇清代装扮的小姑娘在那儿作做,这是许多现在女孩的追求,不知追求啥?
秋色尽染,静心斋到处是片片红叶倒影。



















北海有鱼,猫,野鸭,鸳鸯,麻雀,那天不知谁撒了许多大米,引得一群群麻雀飞来飞去,兴奋之极。后来听说,有个老头天天来撒大米,麻雀都见到他就围着飞......如果是陈米也罢,如果是好米,袁隆平一定会大哭。







荷花池只剩东倒西歪的残荷,秋天真的走远了......



出北海东门,过一条小马路,便是景山西门,那有一条人称的老人街,两侧店铺林立,全是个体买卖,因为便宜,性价比高,北海和景山的游客必来,原来这里非常热闹,央视多次采访。2019年整顿后,许多店铺都没了,如今只剩四家,且门脸朝里开,第一次来根本找不到。





      
阅读    收藏 
分类: 闲说杂记


      平时我们看到的乌儿,能飞能跳,个个都像体操家。公交站常见麻雀捡食,蹦来跳去跟玩似的,一天就饱了,一旦见人,快速跳跃飞翔,眨眼不知去向。又如鹰,在千米高空或水域准确俯冲稳擒猎物,且无降落伞和罗盘。蜘蛛结的网能擒一条蛇,候鸟远翔,猎豹疾驰,山羊攀岩,不禁让人俯面惭愧。
       当然,人比动物的高超处也很多,比如开会,读书,演戏,举手宣誓,在鼻烟壶里作画,男人扮女人唱戏,做色香味美的饭菜,还能维稳,城市管理等等。
       动物和人的区别,能否用一句话概括呢?
  什么纲目种属,什么劳动思考,什么道德自律等方面的区别,都只是区别了某一些动物和人类的区别,并不穷尽。
  其实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是惟一可以用脊背躺着睡觉的动物,而所有动物对此都望尘莫及。不信,你琢磨。

阅读    收藏 
(2022-10-09 13:52)
分类: 休闲娱乐


      
       2008年开博以来,已写了千余篇,七八十万人次浏览。十几年来,经常两三天一篇,有时还天天写,这早已成为生活中的一个习惯。但从5月起就没正经写过,原因很多,一疫情不断,哪儿都去不了,二怕安检通不过,白费时费力,记点流水账吧,又觉没多大意思,另外4月更新电脑,配置较高,页面生疏,又因身体欠佳,几乎未动过笔。
       每天除做些手边事外,也不能总呆在家不接地气呀,但又去哪儿呢。走路不感兴趣,拍片吧,一跑要一天,身体吃不消。最后还是决定游泳,原来隔天去,从六月开始改为天天去,十点多游完到家,午休一会儿,下午习字学画,生活充实,身体也渐渐好转。
       说起俺的泳史,可追忆到小学四年级,那时北京只有什刹海和工体两家户外泳池,只在暑期前后开放,一毛钱两小时,场场爆满。那时游泳只须带个泳衣,男的一条短裤,哪有什么泳帽泳镜呀。买票后一堆人在太阳底下挤来挤去,碰哪都汗渍渍的,铁门刚刚打开一条缝,人群便你拥我挤破门而跑。
      那时我随两个姐姐省下零花钱,每周去两三次,在煮饺子的池里乱扑腾,竟慢慢学会了蛙泳。每次游完饥饿难奈,泳池外到处都是小摊,姐就买盘灌肠和一份红果汁爆冰,那灌肠煎得脆脆的,浇点蒜汁,再加上红果汁爆冰,冷热齐下,解饱消暑,惬意之极。
       上初中时换气还不自如,就那么硬挺着脖子考下了深水证,深水池人少多了,又学了仰泳,还跳过10米跳台,总之游泳一直伴我度过了美好的学生时代。后来文革插队工作身体等等,游泳中断了,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去英东,但断断续续。
       游泳和骑车一样,一旦学会终身不忘。
       现在户外的全没了,俱乐部,酒店,学校,部队都有室内游泳馆,甚至许多小区都有。条件好多了,游泳也讲究了,泳衣泳帽泳镜必须,还有带脚蹼和手巴掌夹板的。退休后开始在单位一标池游,后来装修停了,跑到英东,水太凉,交通又不便,再去水立方,条件不错,也是交通不顺。
       最后选择奥力健身,泳池25米x15米,天花板为透明玻璃框,阳光直射,干净整洁,服务不错。最重要的是水暖,冬天31度,而一般泳池27,而我惧冷,正中下怀,游三年多了。
       这里早7到晚9,很羡慕住在附近五六分钟就到的泳友,而我要坐5站地车。泳友中真有高手,蛙泳仰泳自由泳都很棒,有的能一口气潜25米,能前滚翻转弯,更有能连蝶50米的。许多人不会蝶泳,是因为蝶泳很累,需要有强大的腹肌和臂力,还要控制好呼吸,没有一定技巧和体力是很难学的。
       我的自由泳就是在这规范的,一个来回尚可,再游就手臂酸沉,说到底还是体力不足,用上夹扳后速度飞快,很过隐,但常用又会养成依赖。我们现在游泳就是图个乐,健健身,不追求泳速,每天千米就走人,能达到活动目的就行了。
       去年泳池又接纳3岁儿童训练,原四道改为六道,分出两道浅水区。现在孩子的条件真好,只要喜欢,父母就掏钱。各种教具俱全,还有体育专科的老师,教四种泳姿及跳水和前滚翻转弯等,孩子学,家长还可直观。 

       游泳不仅健身,更显示了一种时尚生活。专业人说,游泳是非常好的有氧运动,不求速度不讲姿势,慢慢悠悠中即达锻炼全身的效果,尤其适宜中老年人。既然如此,咱就举手宣誓--将游泳进行到底!
      
      9月21号那天人少,九十点钟光线极好,泳池彩色壁板在水中的倒影格外好看,随便拍点与大家分享。







 



 
给学员准备的各种游泳教具





 

    




   









泳池在居民楼边上,天花板又是玻璃的,所以仰泳时能看到天空,居民楼和树木等。






阅读    收藏 
(2022-09-14 16:04)
 几句闲话
    京城连着几天气温高于10度,官方说北京的春天来了。
    往年这时已开始乱窜拍片了,至少也有目标了。而今年到现在,还说不好这第一站先去哪儿。
    在家猫了一冬,虽说也没闲着,但还是显得平淡无奇,只有走出家门,春风拂面,点点绿意,一颗蠢蠢欲动心才得到一点满足······
    2017经历了一年的卖房买房装修搬家,现在总算安顿下来,可又赶上3.15集中供暖结束,头一次用自采地暖,总怕停暖后挨冻,何时能彻底停暖,须老老实实在家找感觉。
    这些年走了些地方,也都记录了,但有时刚回来又走了,所以有的地方一笔都没写,甚至一拖几年,既然博客是记录自己的脚印,何不趁闲,赶快把过去落下的都补上呢。

       2012年8月19日,我们三位影友去内蒙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境内响沙湾拍片。这儿是著名的库布其沙漠的最东端,早在1984年辟为旅游景点,2011年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为啥叫响沙湾,据说此地沙子干燥时,游客乘缆车登沙丘往下滑时,沙丘会发出轰隆声,轻则似蛙叫,重则如飞机轰鸣,甚至如雷贯耳······有关人员多次科考沙鸣成因,得出不同的结论,筛匀汰净,摩擦静电,地理环境等,至今,沙鸣奇迹还在探索中。
       此沙漠面积24平方公里,广袤细腻,最诱人的是有着全世界最长的500峰驼队!所以每年在此举行一次国际摄影周,中国摄影家协会也年年组织活动。
       车箱里很热,安顿好铺位赶快休息,边座一位50余岁胖胖的女人笑咪咪地问,你们是海关的?
       我意识她一定看到杯子上印的“中国海关”了,其实那是外甥女单位发的。后来才知她是军人出身,转业后从福建海关退休,难怪对海关二字敏感。
       原来她也是去响沙湾拍片的,但人家资历深,从胶片一直玩到现在的数码,是中摄协的,趁在北京看外孙女,跑出来玩几天······正好和我们搭个伴吧,后来她一直与北京圈里的人出行,说起当年,大伙都说老毕是火车上拣的。

       响沙湾有莲沙度假岛、一粒沙度假村、福沙度假岛、悦沙休闲岛、仙沙休闲岛等,内包含多项娱乐项目,高空滑索,骑骆驼,沙漠摩托车以及杂技歌舞等。我们是来拍片的,对那些都不感兴趣。
       不管去哪儿,都得从住地先乘缆车跨越一条两百多米的季节河,下来后必换响沙湾的专门鞋套。说鞋套,其实近膝,有防沙作用,还能保护沙丘。
       午饭后揹上家伙直奔沙丘,一望无际,沙子软净,脚感舒适。

不管去哪儿,都要从宿地乘缆车过一条200多米的季节河。

响沙湾专用鞋套。





游客一般都要骑骆驼,一是稀罕,二是寻点刺激。


我们则站在沙丘下,开始落日了,正好拍逆光。







骆驼官忙活一天了,带着一身疲惫——终于下班了。








一直拍到太阳落山,还舍不得走,下面冲浪汽车喊人了,赶不上最后一辆,要自己从沙丘里往回走,那可糟了······下了车,回头一看,哇,晚霞已把半个天都染红啦······



阅读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