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我在看博拉尼奥(智利作家)的《2666》之前,还是有一点狂妄的。但是我看一章,我们在处理类似问题时就发现,自己跟他差距还是蛮大的。这让我有点吃惊。看到这样的东西,我就会热血沸腾,会被煽动起写作的欲望。
格非:非常偶然的机会。当时比较寂寞,也不会和人打交道,自己还比较拧。想赢得尊重,但没有任何实力,别人怎么尊重你?很多场合就会受到冷落,遭遇多次之后,就会有愤
有人担心,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他的光环可能会遮蔽很多同样出色的中国作家,甚至让有些作家产生抵触和绝望的情绪,认为他的获奖无疑会让其他作家获奖的机会至少推迟十年。(因为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获得诺贝尔奖后二十多年,大江建三郎才得以染指。)而我以为,莫言的获奖会让世界更加希望了解中国的文学,因为莫言不过是中国作家的代表,如同写过《百年孤独》的加西亚·马尔克斯是拉丁美洲作家的代表一样。马尔克斯的获奖无疑带动了整个拉美文学的发展,使更多的拉美作家受到关注,比如鲁尔福、博尔赫斯、略萨、富恩特斯、科塔萨尔、卡彭铁尔以及阿连德等等众多作家开始被世界所熟知。
写梦有一个好处,可以像荒诞剧,可以像寓言,不用做过多解释。格非停笔10年重新出作品,写的就是梦境一般的“江南三部曲”。
《人面桃花》和《山河入梦》是少女春梦加梦里桃源。到以当代为背景的《春尽江南》,梦突然醒了,一张诊断书,让人顿然停住,开始反省从律师生涯、争夺房产、教子成龙、放纵情欲到追名逐利的热闹人生。而这种热闹原本被视为理所当然。
写梦的格非,自己一直是个清醒的人。
他生于江苏丹徒,9岁开始挣工分,上初中时挣的工分已经相当于一个一等劳动力,16岁上大学去上海,虽然没进过城市,但是也能应付。23岁发表成名作《迷舟》,很快坐稳中国“先锋小说三驾马车”之一的名头。
1992
年,马原打算做部纪录片《中国作
(2013-06-11 20:31)

马尔克斯的两个新作《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和《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的中文版首发式在北京大学百年大讲堂举行。
尽管《百年孤独》知名度很高,但《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才是马尔克斯最巅峰的作品,堪称完美。《百年孤独》的恢弘大气截然不同,《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本书在写法上更写实,马尔克斯曾表示《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是他最满意的作品,《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写在《百年孤独》之前,马尔克斯受到西方超现实主义的一些影响。作品写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稍稍有一些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但又不像他
几个自序
《树与石》自序
收入本集的这些短篇小说。除了一两篇近作外,大多写于四、五年前。从《追忆乌攸先生》到最近的《凉州词》,其间正好十年。十年来,我一直生活在这片幽静而喧闹的校园中。诗人宋琳在远赴巴黎之后的一封来信
闲谈
作为当代文化研究领域内声名显赫的学者,临安博士近来已渐渐被人们遗忘。四年过去了,我从未得到过他的任何消息。正如外界所传言的那样,不幸的婚姻是导致他最终告别学术界的重要原因。最近一期的《名人》杂志刊发了一篇悼念性质的文章,作者声称,据他刚刚得到的讯息,临安先生现已不在人间,他于一九九二年的六月在新疆的阿克苏死于霍乱。直到今年秋天,当临安博士背着沉重的行囊突然出现在我寓所的门前,上述推
格非说他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读书时,每天清晨都在作曲家爱德华·格里格的《晨曲》中醒来,那是学校的叫早音乐。从那时起,格非开始接触古典音乐,并成为一个发烧友,“因为音乐是这个世界能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
最近,这位在人们谈起中国的先锋小说时不可回避的作家,终于拿出他的新作《隐身衣》,实现了其多年前的愿望:把对音乐的感悟和热爱,写进小说里。格非将古典音乐包裹在“隐形衣”下,用音乐的样态,反观这个世界。
从“叙述空缺”到“向故事致敬”
与格非的交谈,从中篇小说《隐身衣》切入,谈及他花17年完成的“江南三部曲”,追溯至《追忆乌攸先生》《迷舟》《青黄》《褐色鸟群》《欲望的旗帜》等先锋小说。他语速偏快,但节奏恰当,能让人迅速捕捉到重点。
对访谈本身,他略有迟疑,认为“一个作家不该对作品说太多,说得多了就把自己的底给掀了”。一触及小说,他又不自禁地打开话题,进入状态,带着感性又理性的情绪。他觉得,小说在时间的流逝中发生了诸多变化,但有一点是他一直坚持的——为来过这个世界的个体留下存在的印记,证明他们短暂的存在有丰富的意义,即使这些人不曾被社会和时代所关注、所接纳。
为被遗忘的人群留存证据
记者:在
(2013-04-20 23:40)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年5月
【内容简介】
作为资深音乐发烧友的主人公,以为高端客户定制高级音响设备为生。一天,他接到了一个神秘人物的订单,从此陷入诡异莫测的谜局……
小说设置了重重悬念,讲述了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社会剧变中的人们追名逐利而起伏跌宕、凶险无着的命运.
全书贯穿了对古典音乐的优美诠释和倾心礼赞,以之与书中无序和充满欲望的世界构成强烈的张力场,而情节的惊悚与繁复的构造又体现了某种黑暗、残酷等哥特式艺术特征。
本书的写作延续了作者自“乌托邦三部曲”以来对现实世界高度的关注与思省。
【相关评论】
先锋概念已经解体
“谈先锋,当年首屈一指的是马原,他在文体上陌生化的效果是清晰的,是完全独创、激进式的写作。最让人迷恋的是当年先锋作家的写作姿态和时代的紧张关系。现在这个概念已经解体。”
“数字或纸质出版,如果耗费太多的心思,对我来说得不偿失。不在于损失,而是感觉好像受了蒙蔽。有些出版合同中隐含的条款是霸王条款,让人有种被愚弄的感觉。所以数字版权、影视改编权我一般不出让。”
“鲁迅说希望是靠不住的,但接受绝望同样也是一种虚妄。因为绝望也是靠不住的。我赞同卡佛的看法,一个人既不应该有希望但是也不能绝望。康德说,只有把希望放在括号里,才能够真正审视绝望。反过来说也一样。”